徐茜茜
摘 要:“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改进,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见性,趣味性,探究性。克服传统实验和教材实验的不足,改进实验具有推广性,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改进;气压;流速
一.制定创新目标,指明思维方向
“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大气压强”的第二课时。教材不是直接呈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而是通过实验证明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常因不能运用简单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在做题中逐渐明白原理,但不知看似合理的实验,在操作中会出现误差,这些误差以及解决方案也成了中考热门方向。科学课堂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该节内容是初中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材中便于学生直观认识的实验不足,但八年级学生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科学现象。为增加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趣味性,笔者改进并设计了五个实验,力争带给学生更大的思维上的冲击力。学生在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活动过程中获得充足体验,内化成新知,教师引导学生从任务解决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学生创新力得以提升,这才是笔者实验改进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巧妙设计实验,强化思维训练
1.任务驱动,发现问题
教学开始,教师手举两张白纸,从中间吹气,纸条闭合,学生就有了思维任务,学生会带着任务去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增强学生的思维启迪效果,我设置递进式提问:
①没吹气前,纸条内外侧受到气压吗?
②没吹气前,纸条内外侧受到气压有什么关系?
③吹气时,纸条向内侧靠近,此时纸条内外侧受到气压相等吗?
④纸条内侧气压变小还是纸条外侧气压变小?
⑤什么原因导致纸条内侧气压变小?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问题设计与学生学情匹配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顺畅程度,设置好过渡语言和过渡问题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三球共舞”实验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趣味实验,乒乓球被吹风机向上的气流支撑,悬浮在空中。实验原理:吹风机垂直向上吹,乒乓球所受向上气流冲击力和自身重力二力平衡。根据伯努利原理可,乒乓球周围空气流速大,气压小,外围气压大,压力指向中心,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笔者去掉吹风机,原有的扁形接头,用胶枪在新接头上安装三根吸管。先用吹风机较小的风力吹,实验时,会看到三只乒乓球共舞的场面。紧接着加大吹风机的风力,发现乒乓球舞动得更高了。笔者联想到泡沫球,由于重力小,无法漂浮。在泡沫球上安装几个图钉,由于图钉的不对称性,泡沫球能自由地旋转了。教师设问“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会滚动”。通过简单对比分析,学生易得出:乒乓球运动与管口气体流动有关的结论。“三球共舞”实验引课更生动。
3.大小管比流速实验
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实验教学的设计,实施,讨论等各环节,物理实验探究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对于演示实验,可渗透科学探究思想,即演示实验探究化。
教材中“对玻璃管吹气的实验”,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1)用口接触玻璃管较不卫生,学生不愿做实验。
(2)液体透明,实验现象不明显。
(3)需较强且稳定的吹力,液体才会被液面上的大气压压入玻璃管内。学生无法提供稳定、较强的气流。
因此笔者进行如下改进,用一个风力较大的吹风机作为稳定的风源,分别吹口径不同的塑料管,口径大的塑料管通过的气体流速小。塑料管的下方钻孔,连接装有红墨水的U形压强计。先用大管演示,打开吹吸机,U形管两边出现了高度差,说明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接着换用小管重复实验,为使风量保持一致,将吹吸机原有的接管套上。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更大。说明流速更大,压强更小。
用红墨水代替清水,用U形管显示压强变化,实验效果更明显。用吹吸机吹气,吹气力度和吹气时间都易控制。通过直观对比,学生易明白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探究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科学探究思维训练,对科学探究某些环节和控制变量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4.泡沫塑料板模拟飞机升力
理论应用于实践,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飞机。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部分中对飞机有描述。为了更贴近生活,笔者用塑料板模拟飞机,用含扁头的吹风机模拟风源。为避免人为干扰,演示者的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到塑料板。
可观察到塑料板能水平横起,演示者的手也感觉到较大升力。该实验学生易操作,利用简单物品进行实验,且成功率较高,学生回家也能完成此实验。
5.模拟飞机上下表面流速差
教材中“飞机机翼获得升力原理图”。飞机升力教学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教材仅指机翼与周围空气发生相对运动,人们一般感受到飞机前进,空气是几乎不动的,教材编写这一关键问题缺少解释,根据流动力学原理,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侧空气流动較长距离,上侧空气流速大于下侧,上方空气压力小于下方,使飞机产生向上升力。静态图片和文字描述对学生无视觉冲击力。
气体流动性较强,很小的压强差也会导致气体迅速流动。由伯努利公式:ρgh+1/2pv2+p=常数,若在同一平面,则1/2pv2+p=常数。气体流动性较强,很小的压强差也会导致气体迅速流动,微小压强差不会引起密度明显变化,因此可把气体视为理想流体模型,设置曲线。曲线上的切线方向代表气体在该时刻流动方向,密集程度代表气体流动速度。曲线不会相交,流速越大分布越密集。笔者联想到磁感线知识,磁场越强,磁感线越密集,气体流速越大,气体分布越密集,为此笔者设计“模拟飞机上下表面流速差”的实验。
笔者借助飞机升力原理演示器,用五根棉线模拟流动的气流,当飞机升起时,将棉线分别置于飞机的上下表面。可发现飞机上表面棉线密集,下表面棉线几乎接近疏松平行,说明飞机上表面空气流速大,下方空气流速小。
6.测量飞机模型上下表面压强
笔者用U形压强计测量飞机模型上下表面压强。笔者设计该实验目标不是为了得出准确数据,而是为了比较飞机模型上下表面压强差。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将U形管斜放,飞机模型上下表面压强差更大。用玻璃管口垂直风向,置于飞机模型的下表面,可见U形管两端液面差。用玻璃管口垂直置于飞机的上表面,U形管两端液面差更大了。说明飞机上表面压强大于下表面压强,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用压强计直接测出飞机上下表面压强,化抽象为具体,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上的跨度。
7.利用吸管等演示“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将探究之所得带回家,笔者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利用吸管、饮料瓶盖、泡沫球自制实验器材,将饮料瓶盖钻孔,用胶枪粘于吸管一端,竖管短,横管也不宜较长,两者夹角约90°,吹气流速快但要平稳。学生吹吸管,泡沫球会悬空。
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对抽象事物的反映,课后设置有趣实验,学生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在认识到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同时,还能体会到物理实验带来的乐趣,并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生活中也能完成出色的物理实验。
参考文献:
[1]王笑.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改进[J].物理通报.2007(3).
[2]赵洪英.“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改进[J].物理通报.2014(5).
[3]陈耿炎.可控促探究,可视促理解[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