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产业功能区作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破解“大城市病”、重构战略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接续用力、久久为功,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产业功能区与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及各类园区差别是什么?对于重构城乡空间布局有何意义?新时代如何重塑区域发展战略优势?
会上,范锐平一连抛出3个问题,强调要遵循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功能区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打破思维惯性和工作惯性,加强战略研究,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
“要把产业功能区作为战略支撑,为成都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创造发展经验。”范锐平说,产业功能区就是要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吸引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高效配置和聚集协作,形成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服务、生态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其根本目的是有效破解传统园区“重生产发展、轻生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企业协作”“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问题,着力解决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共服务不配套、基础设施不专业等现实问题。
近年来,“大城市病”饱受社会诟病。范锐平说,从新加坡、日本东京等国际先发城市经验来看,大城市不能和“大城市病”劃等号!成都建设产业功能区,就是要通过科学布局,尽量减少人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运行对大城市公共空间的无效占用和浪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就业人群在本地消费。
范锐平强调,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当前要重点抓好“七件事”。要进一步厘清产业功能区与各区域城市战略定位的关系,实现与区域城镇空间规划高度契合;要精准确定产业主攻方向,更加专注于细分领域;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集中政策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集聚;要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社区”理念,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要集聚创新资源,探索校院企地共建等模式做强支撑;要聚焦主导产业所需,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投资增量和质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