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陶渊明与盛唐王维诗歌的意境比较

2019-09-10 07:22:44陈从芳曾维兵
雨露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王维陶渊明

陈从芳 曾维兵

摘要:文章介绍了陶渊明和王维两个研究对象,对两者的诗歌意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

陶渊明和王维两人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十分杰出的田园山水诗人,其诗歌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并在我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意境属于中国诗歌中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和一般的艺术形象相比,能够从更深的层面揭示艺术本质,同时也是我国古典艺术实践的重要结晶,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生活互相融合的重要产物,也是意、境的有机统一。

一、研究对象

(一)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主要有:意远、情真、朴素、平淡、自然,即陶渊明“冲口而出”的创作特点。情结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专业术语,情结主要是指没有意识情况下的心理纠葛,也是在内心深处经过长年累月不断积攒下来的情绪倾向和本能冲动的意念群。回归情结也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现象。从这一角度分析陶渊明能够发现其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一种厌倦心理。其宁愿自己过贫穷生活,也不愿和社会世俗中的贵人有所往来。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对于旧居的依恋之情。如果从浅层分析陶渊明的诗歌能够看出其对自然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而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对自然和真我的回归与向往。陶渊明对故乡也持有一种明显的回归之情。从回归层面分析陶渊明想要彻底摆脱外界束缚,回归田园,安于艰苦贫穷的农耕生活,从而完善自身人格。[1]

(二)王维

王维是书香世家出身,十分博学多艺,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其在佛学、音律、绘画、书法和诗歌等众多领域当中拥有突出成就,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艺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性人物。从诗歌领域层面分析,王维是盛唐期间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山水诗歌的代表者与创作者,被称作是盛唐时期正宗唐音。在绘画上,王维还拥有“画石飞去”“观画知曲”等传说,由此能够看出王维绘画的高超技艺,他也被称作是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本人及其作品都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从横向所处时代发展到纵向各个历史阶段,其作品都给人们带来重要影响,拥有感染人的力量。根据人所处的社会层级差异,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层级性质。优秀作品能够在既定领域中受到大家的广泛推崇,但却很难实现雅俗共赏,而王维却做到这一点。处于相同时代中的诗人将其作为先导,其每首诗歌都会得到传唱,王维诗歌中表达的观念、描写特色、素材内容以及诗歌题材等对同时期诗人产生一定影响。从社会中层的文人雅士与世家大族,再到高层的帝王将相,都存在大量的王维作品爱好者,而王维的诗歌作品也已经到了一种老少皆知的状态。[2]

二、陶诗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在创作过程中主要突显出一种朴素、平淡的风格,擅长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构建意象,突出人格。诗人在叙事、写景抒情的过程中,自成佳境,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我们从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当中,还能够发现诗人的真实情感,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细细品味,仿佛在眼前直接呈现出一种月朗风清、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耳边则萦绕着诗人的倾吐,通过情、景、理三者的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春之韵、客观情景和主观意象完美交融。陶渊明的诗歌在朴素的外表之下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其擅长将情感寄托于日常普通事物当中。

尽管从表面看来并没有任何独特之处,但通过细细品味后,却可以发现其中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并没有曲折的情节以及华丽的辞藻,一眼看去以为可以一目了然,但却不知其中蕴含着诸多灵境。从司空见惯的农村描写中活用匠心,从而形成一种深远意境。该种特点也决定了陶渊明通常利用朴实语言和白描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突出一种含蓄特征,但在简单的形象当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陶渊明通过最为简单的笔墨描绘出一种生动景象,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尽管描写非常朴素,但其中却蕴含着勃勃生机,给人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境界。

陶渊明对诗歌意象创造可以说是苦心经营,拥有较高的造诣,在平淡的诗歌当中,流露出自然雄奇,意义深远,同时还利用酒、菊、鸟等意象,通过隐喻、象征等方法,在意境中突顯光明人格,托物言志,展现出陶渊明的光辉人格与崇高人生境界。

三、王诗意境

王维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喜欢通过绘画和音乐等描写手法塑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意境。王维对于自然事物拥有一种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注重采用诗画创作手法,实现“景中有我,诗中有画”的目标。因为王维厌倦官场生活,最终隐居山林,从而创作出各种赞扬田园山水的宁静、悠闲诗歌。而《山居秋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诗歌当中通过对山区傍晚的雨后初晴景色以及松间明月、清新山林、石头上的涓涓细流等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仔细品味后,还可以发现诗歌还是一幅画作,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色到底是通过画创作的还是诗歌描绘的,我们不得而知。而诗歌中的翠竹、青松和泉水也是诗人自身高尚情操的真实反映,寄托了诗人的理想,突显出诗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眷恋。短短的诗句当中还突显出创作者的艺术才能。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情境交融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诗歌中的意境还比较注重色彩之美,其通过色彩冷暖差异和深浅对比以及光线的明暗,结合形象特征施加相应的色彩,完美重现了自然之美。[3]

四、陶渊明与王维诗歌意境比较

(一)无我之境

意境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王维将意境主要分成两种形式: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维曾经提到过无我之境的特点:以物观物,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物,无我之境,人们能够从一种静态环境下得到。通过分析陶渊明和王维两人的创作诗歌能够看出,其二人诗歌意境的共同特点之一便是无我之境。王维认为陶渊明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属于一幅无我之境。这两句诗的意境相会确实妙合无限。诗人于东篱之下采菊,恍惚之间偶然抬首,心灵和南山两者悠然相会,仿佛融入到南山当中。夕阳下的山气,飞鸟的归还就像是诗人心中的一幅画,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创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而诗人也成为诗中所描写的飞鸟、秋菊和南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形神合一的境界,不知道哪个是我,哪个是物。如同庄生梦蝶一样,我变成了蝴蝶,抑或是蝴蝶变成我,实现了真正的物我两忘。而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歌当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当中能够看出上述诗境。

而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并非是通过固化观点去分析各种事物,而是以物观物,从而看到大自然最为自然的状态,不会被人为视觉所影响。事实上,陶渊明和王维两人的诗歌当中也并非是一种真的无我状态,之所以抛弃人为的观察角度,主要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空灵的生命状态。[4]

李浩也提到过,王维通常是通过暗主宾中和于宾见主的方式塑造诗歌,人成为自然现象的一种,同时允许现象中的各种事物以其本相诞生。诗人也不会随意介人。诗人有时候会藏在景物的后面,任由景物进行自然发挥,不动声色。有时诗人直接变成了景物,并被融入到整个画作当中,这也是一种全方位写照,即拟物主义中的一种抒情方法,这种模式放弃了人的第一视角,把自身变成一片云,一块石头,一棵树和一条鱼。陶渊明和王维相似,保持自然,他期望能够维持自身天真、未经世俗的性情,就如同一只鸟,一棵树和一座山一样地活着。因此陶渊明和王维两人也实现了一种异代神通的境界。而两人之所以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陶渊明思想中包含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还有其本人在生活实践当中感悟到的真理,三者之间并不会相互排斥。在陶渊明的诗歌当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佛教词语,但其并非是佛教徒,同时和慧运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佛教也是对人生进行参悟,但陶渊明是在真实的社会人生当中搜寻乐趣,并不相信有来世,这一思想也背离了佛家思想。

王维思想融通了佛道儒三家思想,同时其还对神学拥有一定的体会与感悟。陶渊明和王维两人的思想层面的相似之处,为两人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从两人诗歌当中也能够看到以物观物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平淡中渗透着禅学意味的境界。

(二)韵外之致

诗歌当中的意境描写人物和景物,并非是塑造人物和景物形象,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也是王维本人所提到的境界。意境也是各种意象之间重复联系形成的一种富含深意的图境场景,韵味、情调、画面、氛围之间虚实相生,是一种虚实难明、镜像非一的境界。意境内涵无法明说,却又韵味无穷,是韵外之致。其中韵便是诗歌的语言,指语言文学外,另有余味;意即超乎想象,不明一字,却尽得风流。在阅读过陶渊明和王维两人的诗歌之后,能够给人一种回味和联想的余地。比如王维的诗歌《鹿柴》当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竹里馆》描述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诗句当中把诗人的那种山水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常人看来诗句中的“不见人”“人不知”“寂无人”等在诉说着诗人的寂寞孤独。但王维却不然,看他《鸟鸣涧》当中所描写的“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前两首诗歌当中还可以发现人的踪影,但这首诗中却像是无人之境,诗人也正欣赏这种寂寞中探查到的蕴藏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空山青苔中的夕阳、自然开落的花朵和深村静夜中的月光都能看出自然中的原生状态,没有被人为因素所干扰,同时也没有惆怅和孤独的情感,只剩下空灵的寂静。美的意境便是在该种自然永恒的静、空之美中诞生出来的,使人感受到一种彻底摆脱世俗的宁静心态,仿佛自身的各种思虑和情绪波动也得到了全面净化,只剩下自然之美与直觉印象。种种因素也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的韵外之致意境。[5]

陶渊明在《饮酒》中创造出一种超俗境界以及靓丽的风景,在这一境界当中富含人生哲理,诗人感受到了,并且想要将其阐述出来,但却无法明说,并认为无需说出,最终化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灵和境界之间的互相感应,生成无限愉悦,是无法言明的。该种韵外之致离不开感悟,需要超越意象和感念,通过理解力与想象力形成一种审美直觉,通过诗歌中的形看到神,通过境界看到情,从而充分掌握整个宇宙意味。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使其拥有一种独特的慧根,从而使其创造出来的诗歌也带有一定的韵外之致。在陶渊明的诗歌当中能够看到人生真谛和意想不到的乐趣,他通过哲人智慧领悟了人生和宇宙,到处都可以发现常人无法看到的理。陶渊明的诗歌总是将个别的景物上升到理,产生一种韵外之致的效果。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远村、桃李、榆柳和南野等景物,所描写的景物都充斥着一种惬意的情感,在陶渊明点化之下变得更加诗意盎然。“远人村”“墟里烟”的远近描写和“狗吠深巷中”与“鸡鸣桑树颠”的动静描写,实现了一种诗化境界。

王维的诗歌当中拥有一种自然、平淡和含蓄之美,这也是陶渊明诗歌中的突出特点,两个人的诗歌当中都具有韵外之致的特征,在阅读后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特点。总而言之,陶渊明也是将具体的宇宙人世作为对象,赏析其和谐、节奏、秩序、色相,从而窥见内心深处,让人类心灵能够内身化和具体化。王维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然客观景象和生命主观情调两者的互相渗透交融,从而形成一种渊然而深、玲珑活泼的灵境,他通过一种艺术家的思维反映万象,为山川立言。陶渊明的诗歌带有一种洒脱清新的魏晋风采,而王维的诗歌当中则含有一种精致、明秀、静逸的盛唐色彩。

(三)意与境浑

陶渊明和王维两人都追求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而陶渊明喜欢通过清淡的笔墨来描写景物,使用随意渲染的表现手法,而王维则比较注重诗歌的词句着色和结构布局,通过彩绘笔触创造出一种丰润、清淡的美感。王维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喜欢通过语言发挥出一种启示作用,从而唤醒诗人对于态、色、光的想象,在脑海中自然生成一幅生动的场面,实现托物言志、情感传播的效果。同时王维还比较擅长将构图、线条和色彩等绘画技术融入到诗歌创作过程当中,使整个诗歌更加具有一种立体感、空间感,突出构图美、线条美和色彩美,同时王维的诗意和境界也是情境交汇、浑然一体的。和王维相比,陶渊明则是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之感,比如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当中,诗人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出真实场景,整首诗当中,诗人按顺序描写,并表达出自身的意愿。诗歌中的各種自然元素也形成一种静谧清新的优美意境,从中可以感受得到诗人描写劳动并非是突显劳动,而是将内心情绪表达出来,在景物中还蕴藏着诗人的恬淡。[6]

王维诗歌意境当中,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底蕴进行了深入挖掘,比如其在创造《山居秋暝》诗歌时,通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个佳句能够看出诗人变成了山石之间流淌的清泉和松林中的清清月光。再如《终南别业》当中所描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中的坐和行等活动与水、云的起落节奏有机融合到一起,就像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诗人有时似乎是和夕阳落日融为一体,有时又变成了一只飞鸟,一朵野花。

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是在描写风景,但其实是大自然以一种细微生命颤动映射着诗人情意。对于陶渊明和王维两人而言,自然中的每声虫吟,每次鸟鸣,每个飞花,每缕阳光都充斥着诗人无限的灵魂。诗人将自身彻底融入于山水,寄托于山水本性当中时,诗人本身的灵性也融入其中,从而和宇宙之间进行深入的通感交流,物我同处于相同脉搏之下,共享同一节奏。在刹那间,两种生命互相默契微笑,互相致意,这也是无我境界中的哲学生命底蕴。

王维众多山水田园诗歌当中,其在创作时,确保形似的同时重点追求神似,实现了意境两浑的目标。陶渊明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则比较注重自然本性,曾经有人称赞其诗歌作品为事真、意真、情景真实,不是虚假之辞。由此能够看出王维的诗歌景显意微,而陶渊明的诗歌则是情显景微。两个人的诗歌创作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王维两人的诗歌可以说是各具特色,陶渊明的诗歌中带有魏晋艺术那种独特的思辨与风骨,通常通过内省式的语言形式,将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诗歌化,诗意盎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犹如一场春雨渐渐融入读者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一种久而醇香的诗味。王维的诗歌在明暗、声响、色彩以及构图上拥有一种独特之美,从当下的意境论分析,更加拥有一种特色风韵。

参考文献:

[1]雷斌慧.一种回归两方境界——陶渊明《归园田居》与王维《渭川田家》对读[J].名作欣赏,2019(03):94-97+166.

[2]魏倩倩.陶渊明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及二者诗风的异同[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05):96-99.

[3]邓丽娟.陶渊明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83-184.

[4]彭小庐.从写意到写境的转变——以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J].名作欣赏,2013(08):28-29.

[5]夏中义.“隐逸诗”辨:从田园到山水——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为人物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71-85.

[6]王珊.山水与田园的审美异趣——兼及谢灵运、陶渊明、王维诗风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8):92-93.

猜你喜欢
王维陶渊明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你好,陶渊明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鸟鸣涧
儿童绘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谁是谁
新教育(2018年9期)2018-07-12 09:14:48
素心人陶渊明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