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夫妻离异有可能影响孩子在性格、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造成其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这类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一般。因此,了解父母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的教育类型能够帮助是一个年轻班主任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加强对这些孩子的管理教育。
我所带的高三20班,有好几个孩子经过了解都是离异家庭,通过对这几个孩子的了解以及与这些孩子家长的接触,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离异家庭在决定离婚之前家庭中的争吵冷战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且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越强烈。婚姻关系的瓦解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被遗弃感,而这种来自外界环境变化的压力会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成熟度的不同,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影响的层面也不尽相同。当然这些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在于内心深处是一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从来不会跟别人提及这个事情,甚至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不会。因为这些孩子往往都会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然而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因为父母的离异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强势的单亲母亲,有调查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抚养孩子的比率占到约70%左右,当一个离异的女人决定独立抚养孩子的时候,势必做好了独自抵抗风雨的心理准备,而在生活的历练中,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催生出一个强势的性格表象。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望子成龙型,她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婚姻的失败。而且这类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和孩子产生认知的强烈矛盾,因为家长会觉得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应该以好的表现好的成绩来回报我,而孩子一旦有什么错误,家长会认为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能体谅她的良苦用心。而这类母亲如果带男孩子的话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矛盾。而另外一类家长就属于“弥补型”的。这类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往往因为对孩子比较溺爱,觉得是因为亏欠孩子的,所以孩子提出来的要求能尽量满足就去满足。我们班就有三个孩子,因为父母早早离异又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所以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这些孩子相对而言就比较任性一些。
无论父母那一方承担抚养孩子的职责,都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把对孩子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尤其是高三这个阶段,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孩子更渴望来自父母双方对他的关爱。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即便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班一个孩子因为高三自己父亲因为有了新的家庭感觉忽视了他,甚至在一次月考中故意考出最后一名的成绩从而想去博得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关注。且不说孩子的想法是否愚蠢,就孩子能做出这件事来能感觉到家长在高三对于孩子爱的缺失。而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例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与此同时离婚父母也应当保持正常的接触关系,不应在孩子面前丑化另一方,破坏他们的亲情,使子女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班上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每次来学校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将责任推卸在另外一方,甚至指责对方当年的某些行为对她造成的伤害。事情已经过去,现在高三时期任何矛盾双方都应该先放下给孩子一个没有硝烟的一年。
作为一名班主任能够给予这类孩子的应该是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当然这些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正确的教育方式还是能够让这些问题学生走向正轨。下面以我与我们班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过程为例。
(一)基本情况及问题表现
1.基本情况。
高三学生,男性,半走读不上晚自习。体形清瘦,性格内向,平时话语不多,与人交流时只用简单的话语回应对方,在班里与同学相处平静,没有特别的“敌人”,也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平时的教育问题主要由奶奶负责,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父亲做生意失败基本很少回家所以一很少过问孩子的问题,即便是父亲接到老师的电话,也要求由母亲与老师沟通
2.问题表现。
上课睡觉,科任老师反映他总在交作业前才匆忙抄写,母亲监管得严,不定时地打电话到学校了解他的行踪,但是碍于改嫁不在孩子身边只能是远程监控,他总是找理由敷衍,即使家长通过老师和同学掌握了他的违纪事实,比如迟到、翘课以及上课睡觉归因为“头痛、头晕、肚子痛”;科任老师劝告他要认真上课,他答应改过,但隔天又重复犯错。
(二)背景资料及初步分析
1.背景资料。
在与该生以及其母亲及奶奶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同学的过去表现以及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的教养方法。他奶奶说:“他以前是一个多么乖的孩子,初三第一学期以前学习很好,此后就越来越不像话,人变懒了、成绩又差。升入高中后,从不主动向我们说在学校的情况,每次询问都表现出不耐烦。”母亲虽然对他严厉,但是孩子判给父亲,所以衣食住行及平时的监护者其实是爷爷奶奶。而在管理孩子这方面奶奶与母亲又经常发生矛盾。由于父亲生意失敗,家庭经济情况堪忧。但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2.老师掌握的情况。
同学认为他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争执,与同学没有什么冲突,但他性格内向,在同学中话语不多。晚上不愿意在学校上晚自习,沉迷手机,早上不想起床,一回到教室就睡觉。周六、日回家的时间很短,总以学校有事为由,推迟回家又提前回校。其实在校外与学生厮混。
3.初步分析。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的离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同时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内心的“被控制与反控制”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与自己的过去“决裂”,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另一方面自己的行为是家庭规范所不允许的,他不想承受被指责、被处罚甚至是被羞辱的痛苦,便采取了最简单的方式撒谎。同时,家庭寄予他极高的期望,他无法承受如此厚重的爱,便选择了逃避家庭、逃避学习。
(三)辅导的策略
1.消除自卑心理,帮助树立自信心。
2.调整错误的认知,澄清“什么是长大”“怎样的形象是健康的”“谁才是我的榜样”“我必须处理好哪些事情”等方面的认识。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对于这种复杂家庭,明确好每一个监护人的责任。
4.让家长学会有效的沟通模式,掌握一些适当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放弃指责、学会适当的赞美技巧。
5.帮助他分步骤地转变行为,作好计划、定好目标,从班主任和他本人共同监控逐步过渡由他本人自觉遵守。
6.辅导全过程注重给予快乐的体验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辅导的基本过程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愿意轻松地与班主任交谈,并逐步敞开心扉。
2.与家长联系,要求配合做好相关的工作。
与家长晤谈,分别叫来孩子的母亲,以及孩子的奶奶,明确两个人的分工。母亲定期给孩子打电话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奶奶在家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并监管孩子在家的学习。
4.不放过一点微小的进步,每天无条件给予关注。
剩下的时间通过日常小事表达关注,如每天一早到课室,问他“昨晚睡得好吗?”并给他“今天精神很好”“又进步不少”等积极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