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荣
摘 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党的工作的根基,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就新疆昌吉木垒而言,全县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党员队伍建设滞后、党组织带领农牧民致富能力不强、党员思想教育不到位等困境,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当前,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要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正跨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斗目标的开创期。在木垒,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各乡镇、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如何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履行好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过程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的功能与职责,应是当前木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核心目标。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木垒县农牧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负有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对农业经济领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社会领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生活向往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这也必然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理念、方法和路径等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与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一)要增强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力和号召力,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方法,推动基层党的建设。首先,要打破身份、地域、职业界限,不拘一格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让干事、干练、干净的优秀人才引领农村发展,增强活力。其次,要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活动有场所、工作有经费、待遇有保障”的问题,激发基层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再次,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资源,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利用效率,将其打造为党员群众议事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二)要增强服务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切实为广大党员服务,将教育、管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党员提供个性化的政治关怀和人文服务,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切实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要增强发展力。要千方百计把发展搞上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用好的思路和办法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品的优质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有”的原则,进一步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培育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激活生产要素。
(四)要以领导力建设为核心原则,坚定和明确党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进一步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各领域的政治力和引领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各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树立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决策、重要工作等方面的领导权威和最终决定权,坚决防止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领域缺位、错位、失位和被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象。
(五)以发展力建设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忧患意识,提升自身的建设质量和组织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引领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重点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建设、组织生活建设、基础保障建设和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等工作,努力把每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强堡垒。
二、当前木垒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带领广大农牧区群众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已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光荣而又紧迫的历史使命。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对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各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但由于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掉队”现象,乡村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境。
(一)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成员结构失衡。由于木垒农牧区大部分村落比较分散,村落与村落之间相隔较远,这就使得合并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平均覆盖和辐射的区域变大,这也势必会给合并后的党组织开展活动带来很大不便,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發挥。在组织人员构成上,后备队伍缺乏优质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土地收益的减少以及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带动,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懂得经营而又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农民党员开始逃离土地和农村,纷纷进城务工、经商或另谋出路,留守在家的只有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相当多的中青年农民认为入党“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甜头”,致使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相当多地方的村干部存在着“三难”现象,即难选、难干、难管,一些地方的村支部、领导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没有合适人选。
(二)农牧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农牧民党员参与能力和意愿上。作为以家庭为单位而分布的人群,农牧民党员本身缺乏组织性,且存在文化知识素养不高、参与治理热情不高、把握村政能力不强等缺陷。调查中发现,相当多数的群众认为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与自身无直接关系,没有参与的主动和意愿,而更愿意去依附和追随乡村中的精英及权威人物。
(三)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 “人走屋空” 以及房屋普遍 “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村外扩展,出现 “一户多宅”,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宅基地增加的一种 “外扩内空” 的蜕化过程。表现形式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本公共服务空心化以及基础设施空心化,其本质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乡村空心化” 困扰、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目前,木垒农牧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城市和工业污染加速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垃圾、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村地区再也不是我们见到的山清水秀的景象,导致农村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五)乡村自治组织管理不到位。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优势,与村民进行深入沟通与有效协商,能为村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这些组织往往存在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普遍规模小、缺乏专业性,而资金的缺乏也导致其难以开展活动。如何发挥正式治理组织的功能与民间自发治理功能的良性互动,是当前多元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木垒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探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木垒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准确把握当今农村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核心目标,定向发力,精准破解制約瓶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优化组织构建体系,夯实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新形势下,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设置方式。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创新设置模式,逐渐变革“一村一支部”的基层党组织架构,打破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探索党组织设在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形式:另一方面,也要从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党组织的人口覆盖密度,在乡村凋零与荒凉地带更要加强党的存在力量、丰富党的存在形式,实现党组织对农村的全覆盖、零遗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在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增强从农村优秀青年群体中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党员的主动性和工作力度,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格党员队伍管理,村党支部要根据农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并按照十九大报告中的新要求稳妥有序地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讲话和文件精神进一步指明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为贯彻和实施农村政策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各级党和政府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加紧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篱栅”。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乡村小城镇,以促进人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乡村社会图景为基本目标,减少大规模的“拆村”现象,引导优秀人才积极“回流”农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复兴乡村社会,寻找乡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避免拉美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乡村衰落现象。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振兴乡村的最根本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步伐,加大培养乡村自组织的能力。第二,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要大力发展农村乡镇集体企业,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输送与转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转型和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实现民富村强,从而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三,用好“资本”这把“双刃剑”,防止乡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要警惕资本借助乡土主义、新上山下乡等各种“新乡村主义”对乡村形成实际控制和对乡村集体经济的“二次剥夺”,避免外部资本借助国家发展主义的力量任意改变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态势,减少资本力量对乡村党组织、村委会、乡村集体经济以及其他乡村社会力量的控制和对抗,防止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卷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
(三)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加强对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要注重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养力度,选准配优致富带头人;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抓两头带中间,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加强村党组织书记传帮带工作。要探索推广党员“积分制”,建立工作台账及绩效考核评分制,对扶贫攻坚、任职时间等进行累加计分,实行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激励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四)明确各治理主体的地位、责任,实现良性互动。多元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是要完善相关机制建设,明确各治理主体职能定位。要明确划分各主体之间的权限和责任,实现各主体间良好的分工,这是实现善治的重中之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治理。要注意处理好各主体的关系,主要是村级的党政关系、乡镇政府与农民关系、村委和群众关系、村级自治组织和村民关系,从而建立合作沟通、协商交流、分工有序的多元主体共治关系。要完善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协调运作模式。
(五)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乡村干部队伍作为治理的关键一环,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多元治理的成效。乡村干部主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能在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重要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意识,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自治。要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并探索优秀村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锻炼途径;把德行教育作为村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队伍整体形象;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要推行村级工作季度排名制度,由乡镇主要负责人约谈居后村的主职干部,帮助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推动争先进位。要完善村主职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实行村干部克难攻坚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休假等保障政策,切实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大力拓宽村干部上升空间。
(六)选拔和发挥好村治精英人才作用。实现多元有效治理的一个直接目标,是发挥好当代村治精英人才的作用。要积极搭建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平台,鼓励支持其参与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发挥经济引领、参与引领的作用。要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养,把其培育为有能力有素质的农村基层自治主体,重点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人才。要拓宽村治精英选拔入口,摒弃地域观念,跨区域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乡担任村第一书记工作,探索实施有效激励措施,督促勉励下派干部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乡村治理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2017
[2] 李小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3] 田改伟.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1).108-112
[4] 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