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雯雯
摘要:在古筝演奏中,很多演奏者技术高超但缺乏表现力,或表现力过盛,形式大于内容无法准确传达作品内涵及塑造形象,所以探讨表现力在古筝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演奏表现力中的气息运用、表情动作的综合表现、演奏状态中的控制力以及乐感等演奏中常见的问题进行逐一剖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古筝演奏的表现力。
关键词:古筝;演奏;乐曲表现力
引言
在古筝越发普及的今天,我们经常看到演奏者们高超的技巧、精彩的炫技,而乐曲要表达的情感却往往被忽略。一首乐曲,如何表现出作曲家赋予的情感?如何在演奏中表现出乐曲的精髓?这些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如何加强乐曲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古筝演奏中乐曲表现力的加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解读表现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表现力这个词语,对于表现力并没有权威的专著和词典给予注释说明,它在不同领域中有着各自具体的诠释,但基本的含义我们是有共识的。例如,生活工作中具有表现力的人,我们理解为善于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这就是善于表现;语言表现力强的人,往往能被身边的人喜欢,愿意接近他、认识他的人较多,这就是善于沟通;绘画中线的表现力,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感悟各类线条粗细、长短以及不同组合的表现力,从而形成一种创造的能力;艺术表现力通常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染他人的能力。可见,表现力无处不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门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是使事物更好进行及展示的过程。舞台表现力则是舞台艺术,古筝演奏是舞台表演形式之一,它是以“以声传意、以情动人”的手段做到声情并茂的综合表现的艺术形式。说到“以声传意”,就是掌握好听的声音,掌握好控制力用声音来表达乐曲意境、叙述情感来打动感染他人的手段之一;“以情动人”则是演奏者对乐曲研读后融入个人理解以及流露出个人文化底蕴格局的再度完美演绎,因此“一曲千面”的演奏在新时代下应运而生了,打破了古筝在五六十年代的“千人一曲”的局面。可见,表现力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具备手势、眼神、呼吸、坐态以及肩部、背部、腰部和腿脚的全身协调之能力来综合反映作品的内心体验,既要有艺术形象的真挚深切,又要体现于外部表现,既有可听性又有可视性。
2表现力在古筝演奏中的体现与应用
2.1肢体语言的运用
(一)起。起即演奏前的动作,主要是以气息带动身体,再由身体牵动韵律。在古筝演奏中,起一般遵循“欲上先下”,“欲前先后”的总规律。起在演奏中主要运用于几点:1.弹奏前的准备动作。这里的肢体语言需要根据即将弹奏乐句的力度、速度、情绪等判断。起的动作以腰部为支点,力度强并且快速的乐段,起就要迅速,用急速气息推动身体向上保持紧张感,手臂随着身体向上迅速打开,为弹奏做准备。而情绪舒缓,力度较弱的乐段,起则要缓慢,用舒缓的气息慢慢推动身体向上,双臂随着身体的展开缓慢抬起,烘托出舒缓的气氛。2.乐句间的气口。乐曲中换气部分也有起的动作,要根据换气处前后乐句的力度、速度、情绪等做出相应的处理。(二)含。含指的是上身含胸的动作,也包含了含背的动作,主要是吸气时拉动双臂,背部靠后,上身下沉。含在肢体中主要运用于几点:1.刮奏。首先是上行刮奏,在预备的基础上双肘随着身体移动微微外张,肩膀保持紧张感;下行刮奏时,双肘收回,肩膀逐渐放松。2.乐段的结束部分。在每个乐段结束的时候,除了自然音响效果的保持,情绪的保持则需要肢体语言辅助。在乐曲结尾处,无论是强收还是弱收,弹完最后一个音符,身体仍然要保持含胸的状态,双臂打开,这里要注意弹奏完后肢体的保持。(三)移。移即身体前后左右的移动,以腰部为发力点。在古筝中主要应用在刮奏与音色渐强渐弱的地方。1.刮奏。上下行的刮奏必定会运用到身体前后移动,要注意水平前后移动,如果在大幅刮奏的地方,身体可以随着力度变化做起伏。2.音色渐强渐弱。如《西域随想》华彩部分摇指的演奏,演奏时要靠近琴码部分,接下来在力度、音色上都渐强,演奏时则要从靠近琴码的部分往右进行,身体以腰部为支点从左向右平移。起、含、移这几种肢体动作可以灵活运用于其他筝曲中,演奏时可在遵循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不同加入个人的处理,最终目的则是要发挥肢体语言的律动性,使演奏更加生动。
2.2演奏中的气息运用
气息即是呼吸,在演奏中气息包括呼吸、送气、换气、停顿。“呼吸”就是正常均匀的呼与吸;“送气”即是根据乐曲情绪需要往外做缓慢或快速的呼气,以达到特定情境中的压力效果;“换气”即是乐句之间的换气,通常称作气口;“停顿”则是乐句中的缓冲,高潮中的气息速度控制。这四种呼吸带来的就是四种不同的表现力,呼吸带来的面部优雅安静,体态端庄沉稳之表现景象;送气带来的面部情绪凝重,内心复杂交织,体态表现出有节制的起伏状态,音乐深入感悟;换气带来的情绪,慢则舒展大方、快则果断急促的表现方式;停顿恰似绘画中的留白处理,瞬间停滞带来的遐想空间是音乐中的巧妙之处。
2.3表情动作的综合体现
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的表情动作分为两种,首先,是面部表情。它专指眼、眉和脸部肌肉的变化,不同的脸部肌肉活动表现出不同情绪特征,例如描写表情的词语沉着、喜悦、愤怒、悲哀、振奋等等都代表了不同情绪的表现过程。结合古筝演奏表现情绪较为平静时采用沉着的表情,面部肌肉略微收紧,但近于自然状态;演奏较快乐段时采用喜悦的表情,面部明显的特征就是微笑,面部肌肉向上收紧;演奏悲痛愤恨、气势强大的乐段时面部则出现咬紧牙根,面部表皮收紧的状态;演奏凄切悲苦的乐曲时面部阴沉、肌肉微颤,典型的面部形式就是面带哭状;演奏振奋人心进行曲式的乐曲时面带微笑,神采奕奕,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结语
肢体语言的运用与演奏中对比与变化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基础。演奏中的对比与變化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绪,而情绪的保持又离不开肢体的配合。总之,演奏中乐曲表现力的提高不是短期能达到的目标,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巍.浅谈如何提高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力[J].赤峰学院报,2010,05.
[2]陈雪倩.探究古筝演奏中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J].通俗歌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