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之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就曾对他的崇拜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明我们要不断创新,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从小培养,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早期的创新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新点培养其个性发展
在组织活动中,以往幼儿总是按教师所设定的模式被动地学习,游戏时教师总是提很多的游戏规则,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很少,兴趣也就相对的不高,教师对活动结果的错觉评价,常常导致幼儿许多创造性的表现机会丢失,教师的言语行为上不自觉的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性的萌芽。如:在美术课上,老师教幼儿画小猫,评画时,老师找与范画大致相同的画给幼儿看并表扬,而对与范画颇有不同的画不予理睬,或说其乱,不美观,这中间岂知幼儿的想法和道理。这一实例,表面看来老师没有错,但实际上却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孩子只会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只有不同,才有创新,对于幼儿而言,老师表扬了他的新想法,他在心情愉快的基础上,会乐于动脑,勤动脑。相反如果老师剥夺幼儿探索的乐趣,不仅使幼儿尝试了失败、挫折的情感体验,还使他们变得谨慎小心,不爱动手,不爱尝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与幼儿这样“异想天开”的机会,切忌用大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孩子,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的对待他们的新思想,多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条件和机会,只有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才有可能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教师要善于营造开发幼儿创造力的环境与气氛
创造力的开发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和文艺活动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发展智力、增进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在游戏中,能反映出儿童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一些看法和态度,从而发展孩子的创作想象和萌发创造性。幼儿在用橡皮泥塑造事物时和用积木、积塑拼搭东西时,需不断地想象,按自己的经验进行创造,还可以凭想象使用替代物。如:布娃娃當“孩子”,碎纸片当“药片”,教师参与游戏之中,鼓励、支持幼儿,这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还使幼儿尝到了创造“成果”的喜悦。在文艺创编活动:续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舞蹈、仿歌词 编新歌词等,这些活动都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有效活动,教师在平时应注意多为幼儿安排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循循善诱,耐心开导、鼓励、肯定幼儿,活跃幼儿的思维,养成幼儿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习惯,随之他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强。
利用一切可发展幼儿思维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
1、想象是创新的先导,产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幼儿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中去引导幼儿的想象力。而幼儿的想象力有许多美好的图景,来源于大自然。教师可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要边看边走边讲解,对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认真思考,耐心解答,但也绝不能“有问必答”,有的可能要鼓励幼儿自己思考寻求答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那么幼儿就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大自然,把自己所见所闻讲给别的小朋友听,这既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力,也为幼儿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
2、引导幼儿独立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创新意识的幼儿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幼儿求知欲望强,但学习的主动性差,不习惯自己动脑寻求答案。作为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让幼儿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边讲边提问。幼儿答得不对或不会,教师鼓励幼儿再思考,并做必要的提示、开导。这样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质疑,让幼儿懂得老师的话也并非“句句是真理”。容许幼儿向老师“发难 ”,同时对于幼儿的疑问教师及时作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让幼儿在质疑、释疑、又质疑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3、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产生创新意识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但不是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在碰到困难或遭到失败后,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经常夸奖幼儿,鼓励幼儿超过别人,指导幼儿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鼓励失败了的幼儿,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活动等等。幼儿的无知、幼稚、幻想,往往会异想天开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想法,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他们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不能泼冷水而应多加赞扬、鼓励,并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4、充分调动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的想象是在对已有知识与经验及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重新组合后的阐述,这种组合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师要懂得儿童的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对幼儿进行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如在一次上完“认识日常用品”课之后,为了安全,我把剪刀放到幼儿摸不到的柜子上,忽然一位男小朋友蹭的一下爬到桌子上摸到了那把剪刀。我看见了,不是批评,而是很轻松的问了一句:“你对剪刀感兴趣,是吗?”“我想看看剪刀的两个圈,圆圆的,挺好玩。”“那你看看大拇指和食指相握的这两个圈像什么?”,“像两只眼睛”。“它带动的两个尖杆像什么?” ,他开动小脑筋想了想说:“像鲨鱼的大嘴巴”。这时小朋友纷纷被吸引过来。“像手枪发射口”,“像妈妈织毛衣针”。我随手拿来了一张纸,“请小朋友看看,我剪纸这一过程像什么?”,小朋友们很认真地看起来,“我觉得像鱼的眼睛动了一下,它的嘴巴对准纸闭一下,就把纸吃了一口”;“它像开枪一样,扳动手枪开关,子弹就朝目标发射过去”;“它和妈妈织毛衣的动作一样,两手指勾一下,前面的纸就扎了一个口”,这样通过大胆的想象,把枯燥的剪纸过程赋予了生机和活力,使幼儿富有童趣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但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培养,充分让幼儿去看看,去摸,去想,去说,尽情的去发现和探索,多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心灵之光去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帮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大胆创造,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想象力,为培养一代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