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兴趣”、“没意思”、“爸爸妈妈都不怎么管我,都不爱我……”信的对面,是正在读初一的小女孩小雪。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這个场景,刘思杰并不陌生。这位湖南一所大学的大一学生,在6年前,也是一位像小雪一样的留守儿童。就像现在的小雪一样,她把很多永远无法讲出口的孤单都写在纸上,然后寄给远方的“小露姐姐”。小露姐姐是一个叫“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通过与结对的留守儿童相互通信的方式,给予对方精神上的陪伴和互动。
去年,刘思杰也成为这样一位公益志愿者。而据统计,在过去11年时间里,“蓝信封”帮助了13000名来自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地的留守儿童,“通信大使”们寄出了超过15万封书信。
“蓝信封”的创始人周文华也曾长期和父母分离,他生长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乡下。他喜欢给以前的同学或者远方的笔友写信,把内心的情绪都写在纸上。他觉得,比起支教或者物质上的帮助,通信的方式能长期地关心一个孩子,也给他们一个诉说的渠道。
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公益项目团队,来到湖南省汉寿县帮扶。在那里,周文华看到有很多孩子会给父母写很多信,聊他们的生活,也聊他们的思念,但这些信都藏在枕头下面,不好意思寄出。
在校内的一个公益创意大赛上,周文华提出了“蓝信封”项目。他想通过信封搭建桥梁,让大小朋友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他们在高校内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通信大使”,与留守儿童结为“对子”,结对的孩子和志愿者一个月写一封信,约定写一年。
周文华认为,“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在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这才是他们主要的困境。 (摘自《新京报》 8.24 邹帅 付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