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瑶 郭丽
摘 要:田園综合体作为一种乡村新型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深刻剖析田园综合体内涵以及国内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实践,探索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新的方向,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思考如何运用田园综合体规划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风景园林;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1 田园综合体的背景与内涵
1.1 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
十九大召开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上山下乡”的主旋律。“田园综合体”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其核心思想是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以促进乡村建设。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田园综合体这一创新性可持续乡村发展模式的亮点,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有效补充,是农业农村统筹发展,城乡融合的主要规划设计类型。
1.2 田园综合体的支撑体系
第一个层面是产业与生产体系,围绕田园资源和传统农业特色,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发展创意农业,推进农业产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合理统筹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产体系。第二个层面是经营、运行与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创新,优化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城乡产业链,促进农村新业态的发展。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组织运营,农民就业收益的运行模式。第三个层面即是生态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统筹农业景观体验功能与生态生产功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深度挖掘田园生态价值,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
2 田园综合体案例解读
2.1 国外案例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为田园综合体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各国不同条件下,田园综合体演变成不同的特色和形态。比如西欧的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是将政府的调控职能市场调节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美国的城镇化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自由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纲,把乡村丰富人文与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过分计较经济效益的得失。
2.1.1 日本:发展绿色观光农业
日本是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的先行者。上世纪70 年代为了缓解城市居民的压力,日本利用城市和乡村相邻的特点,以观光农业、市民农园和农业公园为主要形式的绿色观光农业产业格局逐渐形成。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绿色观光产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的主体性,科学制定绿色观光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如今,日本在观光农园、民俗农园和教育农园等方面进行创新,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比如日本大王山葵农场,因电影《梦》的拍摄地被人们熟知,每年可收获大量的山葵,作为当地特色美食。那些为拍电影所建造的水车、小屋等至今还留在菜园里,许多游客专程到此身临其境体验电影场景。
2.1.2 德国:打造市民农园
德国的休闲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市民农园多建于大中城市近郊,土地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大约50 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与政府签订为期25年至30 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产品不能出售。一幢幢独门独院的小木屋有序分布,院子里有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致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菜园里种植着鲜花、蔬菜,如同一个个“小田园”。每到周末,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举家来到郊区的农园,租赁一栋小屋,进行农事体验、休闲健身或享受生态环境。近年来还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协会进行民间管理,“小田园”逐步向“大田园”发展。
2.2 国内案例
着城镇化发展加快,普通的农事体验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结合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田园综合体整合了城乡各种资源,建立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田园居住区,其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升级,特色休闲农业产业等农业衍生品成为新型田园社区的主张。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将园林规划设计手法融入到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之中,充分实现土地的价值。
2.2.1“三生三产”的有机共生: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是我国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大力支持下,田园东方项目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
(1)农业商业化: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辅助,打造企业化服务型的农业平台。基于阳山优质的水蜜桃资源,通过规范化、科技化的运作,形成的产业园成为当地基础性产业。
(2)文旅产品多样化:以生态自然型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的集合,比如主题乐园、度假产品和度假村、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和营地等。
(3)居住方式创新化:田园社区属于居住的一部分,服务于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客,最终形成新的社区和小镇。社区通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开发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
2.2.2 挖掘自然资源形成特色复合田园:黑龙江富锦市“稻”梦空间
富锦市依托独特的地理、生态优势,以“大地艺术”、“空中观赏”、“体验互动”、“科普拓展”为构成板块,通过各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把文化艺术、农耕活动、休闲农业、养生度假等有机结合起来,被誉为华夏东极旅游的“稻”梦空间。
(1)种出彩色稻田画:水稻基地景区中心建有一座观光塔,若干座观光亭与观光平台,将玻璃平台将延展到稻田里,也将游人引向稻田深处。在观光塔四周,利用6 种不同颜色的水稻苗种出4 幅巨型彩色稻田画,还将结合稻田打造还将打造稻草人王国、黑土泥塘、植物迷宫、热气球等景观。
(2)发展全域旅游:富锦利用大地块周边附近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在附近村屯重点打造了6个特色农家乐,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
(3)以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结合:富锦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户种植水稻都是较之市面价格高的收购价格订单种植。合作社部分的育秧大棚中种植蘑菇、木耳,瓜果蔬菜等供游人采摘。
3 田园综合体规划手法分析
目前,规划设计领域的新型挑战是如何设计完善更为规范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发展中最重要的途径——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的方向,它解决了城乡发展中的二次元矛盾,也是实现乡村复兴的一条有效的路径。
3.1 田园综合体规划以新田园主义为原则
(1)城乡互动,将传统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相对接。通过试点逐步推广田园综合体商业模式来引导中国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将传统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相对接。鼓励与三农产生关联,通过多种可行的合作方式积极促进产业和文化的发展;鼓励城市人来乡村消费、创业、生活,带来经济和文化互动,促进交流与融合。
(2)开放共建,以人为本。鼓励社区居民、游客、员工与共建者兼容并包、联合发展的共建过程,新田园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不止停留在建造物理的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营造追求自然和人文主义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场所精神的社区。
(3)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乡朴美学。遵循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保护好生态环境,当地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理念和可循环的产业运营方法。提高审美意识,拒绝符号化、标签化和装饰主义,在乡村建设中反对浮夸风与模仿秀,新田园主义美学是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自然朴实。
3.2 田园综合体中园林规划手法的具体运用
(1)让建筑重拾魅力。對老建筑进行修缮,让乡村的生命力在这些老艺术品上得以延续;对新建筑进行创新,形成集特色农产市场、主题餐饮、原乡民宿、共享书屋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田园小村落市集。即通过传承保护、挖掘改造、创新新建三种方式相结合对田园综合体中建筑的进行优化。
(2)发掘当地乡村文化特色标签。借助乡村自然景观、空间肌理、原有建筑等物质文化理解乡村空间格局,结合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村落氛围等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乡间产业基地和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乡村文化景观。
(3)以创意农业创造独特吸引力。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创意农业产品、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饮食、创意农业文化等。比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大地景观,进而形成定期的艺术交流与展示文化节,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4)提升景观品质。景观细节处理体现人文关怀与工匠精神,对道路、水渠、田埂、挡土墙、导视系统、小品构筑、铺装等的处理凸显了设计品质。对田园风格的设计力度也体现了景观品质,人们热爱田园的风光并追寻悠然自得的情怀,通过设计可以将田园生活乐趣、乡村人文、农业文明打造成一种高雅的时尚生活品质。
(5)田园体验突显“意境”。不同于一般的农村综合性改革,田园综合体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微风、细雨、日出、晚霞、星空等美丽的自然元素是田园的优质资源,人们希望在这里找到诗与远方的归属感。比如把农事当作一种娱乐体验,人们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问世事,归隐自然的的田园生活,通过农事体验表达一种悠闲与脱俗的态度。
4 小结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乡二元化发展矛盾的宏观背景下,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的优秀项目的成功之处和总结国内较为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试点经验,结合国内城镇化进程,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及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紧密联系新的农村土地改革相关制度和政策,思考如何运用园林规划设计手法全面整合乡村资源,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多元化发展,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进行优化和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乡村复兴,构建成熟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参考文献
[1] GB/T 7714张诚. 解读新田园主义[J].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17(9).
[2] GB/T 7714卢渊,李颖,宋攀,et al.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 GB/T 7714张雨,杨艳. 田园综合体综述[J]. 安徽建筑,2018,24(06):190-19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璐瑶(1998年3月),女,四川泸州,本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四川农业大学。
通讯作者:郭丽(1981年12月),女,四川眉山,博士,讲师,地域园林,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