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簡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学生大脑思维的无限潜能。
运用思维导图会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逐渐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从而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在引进思维导图教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学习中知识能够纵横勾连,思维更加全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操之过急,画虎不成反类犬,陷入了误区,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穿新鞋走老路:传统笔记穿上思维导图的“马甲”。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起到了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理清思路的作用。这些板书一般都是使用圆弧括号、方括号等线性符号体现,稍有变化的板书也不过是使用形象化的简笔画辅助。虽然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直观清晰,但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很多人都是现抄照搬,真正消化的可能并不多,放在课下复习,根本不理解这样的结果从何而来。同时,这种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做出联想,抑制学生的思维,且容易产生枯燥感。思维导图避免了上述传统笔记的弊端。
在学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他们将原有的板书的括号改成曲线,其余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如有人在教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围绕思考中心词“运动方式”,只有孤零零的两个关节点上写着“直线、曲线”两个词。试问,这样的绘图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这和用大括号的笔记有什么区别?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根本达不到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二、胡子眉毛一把抓:关键词淹没在旁逸斜出的非重点词汇中。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文字、数字、符号、线条、颜色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这些知识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
分层分类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学生不会归类,只是将课本中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词语胡乱排列,只求看起来写的很多很认真就行。如有学生绘制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田忌赛马》的思维导图,围绕题目第一层关节点分别是田忌、孙膑、齐威王、赛马;第二层关节点分别对应的是约定、失败、扫兴、招呼、挖苦、疑惑、胸有成竹、夸耀、讥讽、轻蔑、开始、心慌、目瞪口呆、转败为胜。这个学生并不清楚哪些词汇是关键词,哪些关键词应该放在同一层的关节点上,从而胡子眉毛一把抓,胡乱放在一起。试问,这样的图还叫思维导图吗?
因此,思维导图的绘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每次绘制之前脑海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考虑规划。哪些内容是同一层的?这一层又衍生出哪些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又牵连到了哪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绘制。如绘制小学数学中关于“分数”的思维导图,思考中心应该是关键词“分数”,第一层应该是分数的定义、分类;第二层是分数的意义;第三层是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第四层是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第五层是单位“1”的意义理解及实际应用。只有这样层次分明,逐次展开,思维导图的作用才能彰显。
三、空有一副好皮囊:只注重精美的插图,忽略思维导图的思维内涵。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但很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图”,而忽略了“文”。精美的插图,鲜艳的配色,流畅的线条,让人眼前一亮。但细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绘图空有一副好皮囊,内里的东西空洞无物或杂乱无章。
诚然,精致的插图会刺激人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绘制图形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整理知识,为了高效的学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厘清实用的知识结构作为骨架,这样的美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针对此类现象,应该引导学生先从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绘制知识的推理思维过程。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要领之后,若能配以精美的插图,那就更好了。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已初步彰显了它的优势,也必将取代传统的笔记方式。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过程。相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因善用思维导图而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