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019-09-10 22:25朱英俊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7期
关键词:发明者米粒奖品

朱英俊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下面通过本人执教的体验及探索,谈谈几个例子。

一、引用数学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讲故事,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古印度太子发不出奖品的故事”。传说古印度有人发明了一种棋类游戏,太子西拉谟打算奖励这位发明者,让他自己选择奖品。发明者请求:“按棋盘上的格数奖给他米粒,但须第一格给他一粒米,第二格给他两粒米,第三格给他四粒米,以下各格是的米粒数是前一格米粒数的两倍。”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就按棋盘上的64个方格计算应发给发明者的米粒数,计算结果使太子目瞪口呆,因为全国的存米还不够!再计算一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Σ2i=264-1,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264-1=18446744073709551615这么多米粒,若把它铺撒在地球的表面上,可以铺成约9毫米厚的米层。难怪太子发不出这个奖品了!

最后要求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般性。这比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要好得多。这样的教法既有趣味性的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能给学生造成较深的印象。

二、揭露矛盾,引起疑问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兴趣越浓,他的主动探索精神就越强,越能主动积极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答案。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教学中常用激发学生疑问的方法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了利用因式分解之后,进一步学习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时,可以这样引入,请同学们把x2-y2分解因式,結果出现了下面两种答案:

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这是利用数学诡辩引起争论,揭露矛盾,发动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所在,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探求根源的兴趣。

三、启发探索,发现规律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只有进行积极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规律,并利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将思维引向深入,从中感到乐趣。比如让学生观察下列式子运算的结果:2+5=5+2,4+6=6+4等,学生就能发现规律:a+b=b+a。中小学数学存在许多这样有趣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

四、设计提问,创设情境

学生的思维永远和问题相联系,惊奇是思维的开始,并且是引向认识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事业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促进他们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并经过积极的思考,解决了新问题就产生愉快的情境。

五、发现数学家美感,感受学习乐趣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美,领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通过几何学习感受几何的美,通过代数学习,让学生领会抽象、简洁的美。兴趣往往产生于对事物的认识,并随着认识的加深而浓厚起来。如有的学生在没学数学时对数学没有兴趣,一旦学习了数学后,却发现数学有许多有趣的内容——数字之间的奇妙关系、各种有趣的数学应用题、引人入胜的图形变换,于是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生好奇、冲动、爱幻想、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培养其认知兴趣。如利用竞赛的方式,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为了战胜对手努力钻研所学内容;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猜谜、讲故事等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认知兴趣。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 新课程怎样教/吴效锋主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发明者米粒奖品
重大发明创造的专利合作特征研究
米粒很怕黑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有心与无意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有益健康的肥皂
发奖品巧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