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
中关村三小致力于创办一所扎根中国文化、融通中外先进办学思想的新型学校。秉承这样的追求,我们从新校区建设的第一张图纸开始,就将这种追求与理念渗透其中。八年来,我们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突破相对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封闭的学校生活,从教育理念、学与教的组织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表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我们的教学变革,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因为见识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是基于扎实基础知识之上的,见识的增长关乎学生的未来。
我们的变革是从一节节课入手,从师生对话起步,从教学设计开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从小处着手,而又要跳出来,看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儿童的学习规律,为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体验,创造更加多样和综合的学习,实现大处着眼的价值追求。
好的学习关系会生长出良好的教学力。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什么比儿童的学习更为复杂的事了。同样,教学变革也是复杂的,我们看的是课堂,但是影响课堂的因素是多样的。不仅是一个老师与一个或者是一群孩子的事情,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情,还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事情;不仅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联系,还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些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所有的教学变革都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把这些点状的事情建立关联,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实践效果。
教学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节课。教学变革是现实的。我们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文化建设”等顶层设计,而这些设计理念都会影响师生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办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方向形成最大契合,而不是“两张皮”。当下,老师们的工作主要是靠一节节课完成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变革就要立足于每一个老师的每一节课的质量提升,提升一所学校教师整体的平均线,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来实现。
教师的主导性不应削弱。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研究教师对于教学的主导如何从“掌控”转向“放手”,从“单一传授”转向“一同学习”。既要研究一节节课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在真实情景、真实任务、真实问题的背景下,设计驱动型问题和一系列有结构的问题链,以此引发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在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综合学习任务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老师有什么样的体验,他才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可是,今天大量教师的学习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以静静的听报告为主,多樣的教师研修方式还没有充分体现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之中。试想,如果教师培训有一部分内容能够回归到以“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的视角,去设计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式,鼓励老师们在有问题、有互动、有思辨、有争论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教学、认识学生,那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与学”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