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王基玮家住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大木桥社区,从70岁开始,他每天坚持用废旧稿纸抄写60到80条报纸内容,“我抄寫了3000多万字,共计137本新闻手抄本,摞起来足有半人高。”王爷爷说,自己抄写报纸的原由很简单,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据大木桥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老人每天上午都乘坐101路公交车去医院探望老伴,然后就坐在老伴病床前抄报纸。王爷爷字迹工整,字体却不大。他告诉记者,字写得小有两个原因,一是能让自己精神更专注,二来则是节约用纸。一张300个格子的稿纸,王爷爷能抄写2250个字,比起纸张,消耗最快的自然是笔芯。“我老家在义乌,每次回去我都要去批发笔芯,每支1毛钱,一次拿个上百支。”笔芯换得勤,笔管却是用到烂才会换,记者看到笔杆握笔处已经从黑色褪成了黄色。
当被问及如何养成摘抄报纸的爱好,他说自己从2003年3月开始抄报纸,当时恰逢伊拉克战争爆发。“我很关注这个新闻,除了每天看电视,还要把专家观点记下来。因为主持人语速快,我手写跟不上,就开始摘抄报纸新闻。”王爷爷说,从此他的爱好就不曾“停”下,因为摘抄让他对事物的记忆更深刻,从最开始每天摘抄30条新闻,到最多一天抄117条,内容包括国际新闻、焦点新闻、奇闻异事、健康养生等,有时候老伙伴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他就是个行走的“活百科”。
“我不是才子,用不了毛笔也画不来画,但从专心抄报纸里,我也找到一种新境界,我无法形容,总之就是很专注。”老人表示,他想把所有抄写的稿纸留给自己的孙辈们,目的不是让他们回顾当年的新闻,而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他们,专注和坚持是一种宝贵的精神。
(据中心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