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晓睿
2019年8月,“岸芷汀兰——台北故宫经典书画复本展”在安徽博物院展出,本展览精选了台北故宫经典书画复本79件(套),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呈现了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代表性画家作品,包括王羲之、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刘松年、马远、赵孟頫、吴镇、倪瓒、王蒙、文征明、唐寅、董其昌、徐渭、王翚、恽寿平等足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之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傳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这些古代书画名迹复本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委托日本二玄社利用先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复制而成,其与真本原大,画面逼似,墨色晕染幻化的层次、纸面竹帘纹理和绢丝经纬的材质感,以及朱印的渗透都几可乱真,保留了创作者的个性神采和原手迹的艺术魅力。当代书画家、鉴定家启功先生看到这批复制品时说:“‘下真迹一等’是我过去对这批复制品的评价。现在见了这批名宝,我更进一步修改原有的评价:虽然他们不是原迹,但从艺术功效来说,是‘与真迹平等’。‘晴窗一日百回赏’,从利用价值来说,复制品所拥有的便利之处,更可以说是‘上真迹一等’乃至‘数等’。这并非过言。二玄社能从事如此大量的古书画复制,可以说是使这些古书画延续千万年的生命。”由此可见这些复制品的精准。
这些极为珍贵的古代书画真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不容易为众多观众所饱览,故而这批精准的二玄社复制品无疑为更多书画爱好者打开了观赏的大门。安徽博物院此次展出的79件(套)复制品,包括晋唐书画、五代宋元书画和明清书画,让观众不再囿于书本插图的模糊观感,而得以一饱几近原作的风采。
一、晋唐书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而精神更趋向于自由,清谈玄学之风的兴起亦侧面激励了人的个性舒展和艺术自觉,书法则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晋代书法崇尚神韵,此时篆、隶、正、行、草诸体已定型,而尤以行书最为反映时代气息。王羲之行书已脱出汉隶形迹,笔势巧妙多变,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展览展出了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册页,此帖为唐勾填本,全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元代赵孟頫等鉴藏家认为此贴“良是千余年异物”“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清代时此本入乾隆内府,为乾隆“三希堂”所藏“三希”之一(另两件为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贴》)。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则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艺术门类,仕女画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视,是唐代极为鲜明的艺术题材。展览展出唐代《宫乐图》应为晚唐之作,画中仕女体态丰腴,衣饰华丽,妆容柔美,色彩以红、白为主,分布得当,线条为细劲的铁线描,画面气氛和谐闲适,体现了唐代的艺术风尚。
二、五代宋元书画
五代两宋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五代西蜀、南唐成立画院之后,北宋继承此风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形成了以院体画为中心的高层绘画机制。入元之后,宫廷画院瓦解,许多汉族文人士大夫远离政治而寄情丹青,创立出新的艺术面目,文人画在此时则成为画坛主流。
展览展出此时期作品有:五代画家黄筌《雪竹文禽图》、巨然《层岩丛树图》,南宋刘松年《罗汉图》、马远《雪滩双鹭图》,元代赵孟頫《疏林秀石图》、吴镇《洞庭渔隐图》、倪瓒《容膝斋图》、王蒙《具区林屋图》、王冕《南枝春早图》等等。书法作品则有“宋四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的经典书帖。
黄筌是从西蜀过渡到北宋的宫廷画家,开创了“黄家富贵”的精谨艳丽的花鸟画风格,建立了院体花鸟的绘画典范。巨然活动于五代、宋初,其随董源学画,二人并称“董、巨”,所绘多为江南山水,形成澹远清幽的绘画风貌,后世认为江南画派始于董源而成于巨然,是为后世山水画的楷模。
宋代的宫廷画院引领了画坛风尚,宋室南迁之后,绘画中心转向南方,山水画风亦由北宋的雄壮转为灵秀。刘松年、马远皆为南宋画院画家,与李唐、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其以清奇峭拔且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新的山水格局。
入元以后的绘画积蓄了前朝雄厚的历史积淀,此时很多汉族文人远离官场而转向自身意识的觉醒,成为画家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将文人画推向了画坛主流,具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赵孟頫是元代文坛领袖级人物,在诗文、绘画、书法、篆印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和建树,其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又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在绘画中倡导“古意”,并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曾题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主张将书法运笔引入绘画,强调笔情墨趣,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与审美情趣,并显露出写意的倾向。
“元四家”则更为极致地代表了文人画的真正目的,其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山水大家并称,以笔简而意足为艺术追求,画中主写意而超形似,重即兴而去铅华,他们借自然山水体现着道家与禅宗意识的超然境界。展览展出的吴镇《洞庭渔隐图》、倪瓒《容膝斋图》、王蒙《具区林屋图》皆为其最为鲜明的代表作品。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家,合称“宋四家”。展览展出“宋四家”作品极为全面,各书体皆备,包括蔡襄《陶生帖》、苏轼《渡海帖》、黄庭坚《花气熏人帖》、米芾《箧中帖》等等,使观众得以多方面体味四位书法大家的胸中意韵。
三、明清书画
明清两朝,画派纷繁,风格跌变,题材丰富多样。明中期以后,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江南一带转移,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吴门画派”。至明晚期则以董其昌书画蔚为大观,形成“松江派”。花鸟画出现了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风,二人并称“青藤白阳”。至清初,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四王”以集古人之大成而自立面目,又与同“四王”齐名的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此外,西方油画在明代时已由传教士带至中国,虽在此时画坛之中尚未引起较大波澜,但至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绘画得到帝王青睐,较早地试验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并取得成功,是应当值得重视的。
此时期展品有:文征明《秋葵折枝图》、唐寅《立石丛卉图》、仇英《仙山楼阁图》、徐渭《榴实图》、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王翚《溪山红树图》、恽寿平《仿倪瓒古木丛篁图》、郎世宁《三色牡丹图》等等。
文征明、唐寅、仇英以及沈周并称“吴门四家”,其注重笔墨自身的价值体现,追求恬淡闲雅、潇洒超逸的格调。至明后期,“吴门画派”的末流之失为众多艺术家所诟病,董其昌为重振文人画,全面考察了文人画的发展轨迹,汲取董源、巨然至元四家、明四家之长,形成极富文人画意韵的新画风,在绘画上提出“南北宗论”并“崇南抑北”,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且波沿至今。董其昌开创的画风,形成了延续至清初的“松江派”。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又与恽寿平、吴历合成“清六家”。王翚在当时画名之高,有“画圣”之称,慕名求画者纷至沓来,形成所谓“以一手而应天下”的局面,其追随者甚众,形成以王翚为中心的“虞山派”,其39岁作《溪山红树图》(图八)是其毕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有王时敏、恽寿平的长段题识,从中可知此图是一幅把王蒙三幅名画精髓融为一炉的杰作。恽寿平早年创作主要为山水,师法元人,并上溯董源、巨然,作品空灵清旷,中年以后专攻花卉,创没骨画法,为“常州派”的开山祖师。郎世宁是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意大利米兰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事,官至三品,与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合成“四洋画家”。《三色牡丹图》(图九)是其中西结合的绘画典型,在清代画坛中展示出一种新体画风。
四、结语
此次展览的展出,为我们大致勾勒了中国古代绘画从晋唐到宋元以至明清的绘画发展与演变,从各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中一窥其个人魅力与时代风貌。千古岁月远去,这些熠熠生辉的璀璨书画珍宝,依然穿越过历史而照耀着后人,彰显着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不朽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