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基本格局与优化对策

2019-09-10 07:22张文忠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人居环境

编者按:

伴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科技也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抓住机遇,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高质量发展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2019年6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公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关和企业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该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以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战略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霍国庆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教峰出席并做专题报告。潘教峰以《全球变局中的中国创新》为题,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全球视野、历史经验、时代眼光,揭示了世界格局之变突出表现为文明之变、发展模式之变、国际体系之变和科技创新之变的“四变”大趋势及其与科技创新密切的关系,阐述了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之变的创新参与主体大众化、创新组织机构开放化、创新行业领域跨界化、创新链接机制平台化和创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五化”特征,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中国科技支撑国家发展、应对变局就要着力促进四个转变:从重视“跟踪模仿”向重视“创新引领”转变,从重视“点的突破”向重视“系统创新”转变,从重视“技术应用”向重视“基础能力”转变,从重视“挑选赢家”向重视“普惠环境”转变,从而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与发展新路径。

随后专家们围绕会议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分别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前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教授的《科学技术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公共安全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汪勇的《从“安全战略”到“战略安全”——中国公安发展的“总体性”特色》;霍国庆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与思考》;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委会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的《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中國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的《该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从粗放式创新向可持续创新的战略转型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段培君教授的《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战略》。以下刊登研讨会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摘要:[目的/意义]人居环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方法/过程]论文在解析人居环境内涵基础上,从5个维度评述我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特点和格局。[结果/结论]发现我国人居环境品质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特征,东南部地区是人居环境最佳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在3大城市群中综合评价最好,长三角次之,京津冀内部参差不齐;另外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评价高于其他城市。最后论文认为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本底,彰显各地特色,采取差异化政策提升各区域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  空间格局  环境健康性

分类号:K90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4.10

宜居、绿色、低碳和生态等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打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1]。城市、乡村以及城乡间的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构成了人居环境的整体。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提升和优化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  人居环境构成要素和评价方法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2]。广义的人居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聚居的环境的总和,即与人类各种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它是自然环境与人工建造环境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我国人居环境评价,应从自然本底条件出发,结合交通、服务设施等其他要素,分析和评价人居环境的健康状态,以及人居环境发展的支撑条件。本研究以地级市(自治州、盟、地区、部分省直管县级市等)为单元,先从以下五大要素进行分别评价,最后给出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条件评价主要考虑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表征;人居环境地域风貌特色评价主要考虑世界遗产、高等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的分布和基本发展格局;服务设施支撑条件评价主要考虑医院、学校、餐饮、购物、银行等服务设施发展状态和分布格局;环境健康性评价主要考虑建成区绿化状况、公园绿地、烟粉尘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空气质量等要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考虑可达性、路网密度、机场和高铁开通水平等指标对全国人居环境的支撑状况[3]。本文对我国人居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在各类综合评价中普遍采用的加权综合指数法,即对研究对象各个方面进行总体分类,赋予各项类别以一定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4]。

2  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格局

2.1  人居环境的总体特征

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分值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东南部地区是人居环境综合评价高分值最为密集的区域。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以及苏南、皖南、鄂东、湘南区域中大多数城市综合评价均位于全国前列,湘西-贵东-重庆一带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综合评价总体亦相对较好,而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和川西地区评价分值较低,总体呈现东南部分值高、西北部分值低的格局。

在我国3大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分值最高,11市(特别行政区)平均分值88.1分;长三角城市群26市平均得分为83.7分,京津冀“首都经济圈”13市平均得分为79.5分。受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环境质量差异的影响,京津冀地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在各城市间差异较大。北京综合评价达到88.9分,天津、石家庄评分均在82分以上,而衡水、唐山、保定等市环境健康评分较低,综合评分均小于77分,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市差距明显,京津冀地区综合评价最高与最低分相差17.8分。相对而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内部城市间综合评价结果较为均衡,粤港澳大湾区综合评价最高与最低分相差14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评价最高与最低分相差10分。

由于资源集聚能力强,省会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平均比省内其他城市高5.3分,其中海南、青海、新疆三省,其省会城市综合评价得分比省内其他城市分别高9.7分、9.6分和9.1分。旅游城市如嘉峪关市、丽江市、大理自治州、桂林市等综合评价也较高。深圳、厦门、苏州、无锡、大连、青岛、烟台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服务设施及交通便捷度优势明显,综合评价甚至超过一些省会城市。

2.2  人居环境的各要素特征

决定我国国土空间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条件呈现明显的自東南向西北的圈层式分布特征,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自然本底条件逐渐下降。华南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条件最佳,华东、华中地区次之,二者相差不大,再次是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总体较华北地区稍好,西北地区自然本底条件在各大区域中相对较差。

我国地域风貌特色性得分较高区域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侧。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普遍较高,但是内部也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沿海省份和沿江城市明显高于周边地区。东西部地域风貌特色性得分较高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中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单元及其周边,破碎化程度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弱,存在“洼地”现象。

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高,总体上呈良好态势。环境健康性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南部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的空间分布趋势。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环境健康性平均得分为78,高于平均得分的城市有236个,占全部城市的70.24%,低于平均得分的城市有131个,占全部城市的29.76%。从三大城镇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健康性水平最高,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更为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

支撑我国人居环境的服务设施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梯度特征。除了闽西和浙西南的少数地市受到山区地形影响外,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总体较高;中部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水平的空间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城市间服务设施配置评分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服务设施水平主要表现为低水平的空间均衡化特征,除了区域中心城市出现个别相对高值,其他城市的服务设施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各市交通便捷度整体上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趋势。从整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交通便捷度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交通便捷度水平多介于中等和较低之间,西部地区多处于较低水平,交通便捷度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趋势。从比例来看,交通便捷度大于等于85分的城市中,有约1/3位于沿海地带,另外约1/3临近沿海地带。

2.3  中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自然条件及发展水平,西部地区人居环境与中部、东部相比明显偏差,这种差异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区域差距问题。大量西部人口离开原籍,向中东部流动,在中东部地区就业生活,造成我国东部更加拥挤,而西部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

我国人居环境健康状态较差区域集中态势十分明显,集中在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关中平原这一连片区域,特别是河北-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这一个小区域,集中了全国人居环境健康状态最差的城市。这种连片式的差值区给治理带来了困难。

中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存在集中连片的综合评价“洼地”。在东南部评价较好、西北部评价较差的总体格局下,河南、广西、海南部分城市及周边形成评价结果的局部“洼地”。其中河南以及周边的山东菏泽、湖北襄阳等受制于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广州大部分地区、云南文山自治州以及海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服务设施支撑状况和交通支撑水平。

3  中国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3.1  加强“分区分类”引导

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内世界遗产、景区等的可进入性,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西南地区应结合不同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优化各类生态功能区、整合城市生态遗产、塑造良好人居环境,加速城镇人口集聚;东北、西北地区等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应着重补短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核心要素保障水平,促进人口由乡向城迁徙。

3.2  严格保护自然本底

通过规划管控、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林地、水域及湿地等具备重要生态功能的地表覆被类型的保护力度。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改善水源地、水土流失易发区、荒漠化高风险区等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分区管控理念,加强监管体系化与重点功能区专项监管力度。

3.3  加强地域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

提升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水平和保护力度,优化各地人居环境地域风貌特色;构建生态空间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态类型要素与地域风貌特色构成要素的有机融合;推进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地域风貌特色构成要素的转型升级。

3.4  促进服务设施和交通条件均衡化发展

弥补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短板,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服务设施支撑水平和交通便捷程度的优化中,应加强区域内,特别是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的均衡化建设,避免优势资源及流动要素向中心城市过度集中,造成区域内部差距持续增大。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 谌丽, 党云晓, 等. 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84-89.

[2] 吴良镛. 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459-469.

[3]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等.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30(1): 98-104.

[4] 张文忠, 余建辉, 李业锦, 等. 人居環境与居民空间行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73-81.

The Basic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

Zhang Wenzho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human settle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the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 from five dimensions. [Result/conclusion] It concludes that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 is decreasing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southeast region is the best area, and tha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the best among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ut that is uneve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n addition, the evaluations of provincial and tourist citie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other cities. Finally,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consider the natural geography background, focus on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opt the differentiated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healthy human settlement of each region.

Keywords: human settlement   spatial pattern    environmental health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人居环境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