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质量监测主要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监测。但样本学校结构和抽样学生的数量及其代表性的不足,影响了监测的信度和效度。教育大数据是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的新型竞争力,是教育发展的“新能源”。采取学校学生全测,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完整的监测数据体系,有利于监测数据全面挖掘和深度挖掘,有利于做全面的、精细化、专题化调查研究。学校学生全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体系
采取抽样方式,地市级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体系只有地市和区县两层,有了全测数据可以建立包含地市、区县、学区、学校和班级的多层次数据体系,其信度效度明显优越于传统监测的两层数据体系。
我们的多维度数据体系中包含了学生维度、教师维度、校长维度、家长维度等。学生维度包含了学业成绩、品德行为、兴趣爱好、运动健康和学业负担等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教师维度包含了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职业认同感等指标,校长维度包含了办学理念、课程领导力、教学常规管理和考试评价等指标,家长维度包含了家长参与、亲子关系、家长满意度等指标。这些指标除了学科测评数据外,还有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校长问卷和家长问卷等一系列数据,数据之间可以相互印证,不仅信度效度、可靠性很大,而且可以做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
多功能数据体系还包含导向功能、评估功能、诊断功能和调研功能。导向功能包含测评内容和测评指标的导向功能,以便发挥质量监测新的指挥棒功能,引导学校和教师把教育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和四个关键能力。评估功能主要是利用监测指标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校认同感指数等,督促学校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诊断功能主要是利用全面的监测数据做精细化诊断,发现区域和学校的优势与不足,以便科学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教学政策和管理。调研功能主要是利用监测数据做一些本土的专项专题研究,例如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采取抽样方式,导向功能和评估功能较强;采取全测,可以凸显诊断功能和调研功能。
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体检图谱
采取学校抽样监测,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参与质量监测,没有拿到全面健康体检图谱,不利于所有学校开展个性化改進教育教学。有了学生全测,可以形成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学科层面的各种数据,学校和教师不仅可以研究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还可以研究品德行为、运动健康、兴趣爱好、同伴交往,认知能力、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业负担、作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师满意度、学校管理,家长参与、亲子关系等指数。这些全息数据图谱,有利于学校基于数据驱动开展教科研活动,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师基于本班学生的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还可以生成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数据报告,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数据分析。它是学校发展的新型竞争力,是学校教育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
做好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业负担专题调研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监控学生学业负担是教育质量监测不可缺少的指标,通常涉及学生作业负担、考试负担、睡眠时间、校内补课、校外补课、学习压力等内容。研究对象如果基于县区两个整体,就会失之于宏观。基于全测数据,不仅仅可以研究地市和区县两个层面学生的负担情况,还可以分析到学校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直接评估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业负担情况,对学业高负担的学校进行批评问责,避免减负“一刀切”现象。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基于全测数据,学校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做精细研究,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负担情况和过重负担的缘由,让减负行为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做好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专题研究
研究学生可以按性别做男女生的比较研究,研究他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校和教师既平等对待男女学生,又关注他们的差异;可以按学业成绩做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差异化研究,研究后进生的不足和优点,引导学校和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后进生的教育教学;还可以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专题研究,做抗逆学生和非抗逆学生的比较研究,做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比较研究。
基于本区域和本校的专题数据,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改进教育教学政策和管理,有利于校长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校本课程和校园活动,有利于教师“以学为中心”因材施教;可以发现各区县、各学区、各学校弱势学生群体的问题所在,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更加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特征,从而找到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帮扶工作;还有利于当地政府完善当地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落实教育方针政策。
做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专项调研
目前,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多数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多数学校、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短板,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所在。基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可以为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研训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决策服务。
我们可以按学校性质将学校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再将公办学校细分为留守儿童占多数的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占多数的公办学校、完全本籍儿童的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和本籍儿童混合的公办学校,将民办学校细分为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和非民工子弟学校,重点研究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留守儿童多数的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多数的公办学校这三类薄弱学校。按办学规模把学校划分为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四类,做差异性研究,重点研究小规模学校。还可以按不同地理位置把学校划分成农村学校、乡镇学校、城郊学校和城市学校四类,做四类学校差异性研究,重点研究农村学校和城郊学校。
做好薄弱学校等不同师资群体专题研究
基于这些数据实证调研,有利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师资管理政策,优化学校师资结构,有利于 “县管校用”教师聘任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运用学校全测,可以研究区县层面校长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龄结构、性别结构,研究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科研能力等水平分布,研究不同类别学校校长的差异性表现,研究不同类型校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学校全测,还可以按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把教师分成不同类别,按教育实际成效、知名度把教师分为一般教师、校级优秀教师、县区级名师、省市级名师等,研究他们的教学成绩、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职业认同感、师训需求等,以便在区域层面优化教师管理、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师训工作。
在这方面,特别要做好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多的公办学校、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等学校师资群体的专题调研。这些学校的师资是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短板的主力军。
做好流动儿童等不同类型家长群体专题研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校共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品德行为、爱好特长等指数的家长方面的主要因素,研究本区域本校家庭教育共性问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可以按家长学历、职业、户籍、经济条件、婚姻情况,按儿童成绩表现、学业负担、品德行为、兴趣爱好、运动健康、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认知能力,按儿童就读学校的规模、地理位置、公民办类型,分别研究本区域本学校不同家长的表现、共性特点、家庭教育及其效应,以便学校引导家长科学、高质量地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总之,采取学校和学生全测方式,可以建立区域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数据体系,可以把每一次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做齐全和做到位,发挥质量检测全面体检、精细诊断和专题调研功能,高效促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