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影
【摘 要】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航企用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分析空中乘务员岗位需求,提出空中乘务员的核心业务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空乘专业核心业务群,将其分为空乘服务基础模块和空乘服务技能模块。通过以师生为双主体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以项目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并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以及营造课程建设环境等举措建设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
【关键词】岗位核心业务能力;空中乘务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F5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4-0223-03
1 建设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航线网络快速拓展,航空运输量持续增长,我国的定期航班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的排名已跃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我国航空运输市场不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的民航运输市场对于民航运输人员的需求也势必大大增加,2012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民航院校行业特色,鼓励有条件的非民航直属院校和教育机构培养民航专业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作为民航运输服务中人数最多的一线服务人员,在民航旅客运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空服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民航运输服务的质量和航空旅客满意度。
航企空服人员主要来自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空乘专业在我国最早开办是在1999年,距今不过20年左右时间。由于专业开办时间晚,专业发展不够成熟,尚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除了几所局方直属院校的培养质量稍高外,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普遍难以达到航企的用人需求,航企招聘人员后还需对新员工进行2~3个月的岗前培训,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均是非常高昂的。
要提高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更为贴近航企的用人需求,就需要深入研究空中乘务员岗位应具备的核心业务能力,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将核心业务能力提炼出来并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分解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养成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为实现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而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空中乘务员岗位必备的核心业务能力,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上机率,提升航空公司乘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民航运输服务水平,使我国的航空运输不仅在数量上跃居世界前列,在服务质量上也具备高标准,真正实现民航强国的目标。当前,学界对空乘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极少,以“空乘专业核心课程”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有一篇论文“职空乘专业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1]。本文主要从空乘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角度探讨提升空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2 空中乘务员岗位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建设的发展最终体现的途径就是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體系建设及课程教学的研究,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当前,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办学效果与航企用人需求之间不能无缝对接,因此必须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空中乘务岗位的业务需求,将其纳入专业建设范畴中,方可使培养的人才满足航企空中乘务岗位需求。
空中乘务员指在民航客机内为乘客提供服务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保障乘客旅途中的安全和舒适(例如为乘客供应飞机餐等餐饮),指导乘客使用机上安全设备及在紧急情况下组织乘客逃离飞机等。空中乘务员是直接接触乘客的航空公司一线职员,乘客对航空公司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空乘人员的印象,其服务效果直接反映了乘客对航空公司的评价。
为满足乘客乘机过程中舒适和安全的需要,空乘人员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为旅客提供舒适服务的能力;二是保障客舱及旅客安全的能力。为保障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的实现,需要空乘人员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标准的空乘专业化形象;具备提供良好服务的心理素质,能承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具备正确使用客舱设备、按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提供各项服务的能力,能与同事进行协作、与乘客进行顺畅友好沟通的能力;具备保障乘客安全、处置机上各类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能进行乘客机上突发疾病的救助的能力。上述能力既是空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也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达到的核心业务能力,未达到此种能力要求的人员就不符合空中乘务岗位需求,无法取得局方要求的空中乘务员行业资格准入合格证。
3 以岗位业务能力为导向构建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群
为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局方要求的行业准入标准,满足航企用人需求,高校空乘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突出对空乘人员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建设上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空中乘务岗位核心业务需求为指引,构建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群,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强化对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是从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出发而确定的,这些课程突出了本专业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2]。基于前文对空中乘务岗位业务能力的分析,空中乘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课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空乘服务基础模块;二是空乘服务技能模块。空乘服务基础模块是为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空中乘务员岗位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民航概论、航空地理、服务心理学、服务礼仪、形体训练(女)、体能训练(男);空乘服务技能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施客舱服务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课程,包括民航客舱设备使用、客舱服务规范、机上急救与应急处置、航空安保、乘务英语。
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2]。空乘专业核心课程群应先完成空乘服务基础模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再开设空乘服务技能模块。其中,形体训练和体能训练课程是一系列课程,而并非只是一门课程,需要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因为形体和体能训练属于养成教育类课程,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坚持方可见效果。服务礼仪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与训练外,还应有其他辅助教学活动以便加强养成训练,如在课外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礼仪服务项目训练、社团礼仪专项活动、服务礼仪竞赛、组建礼仪队提供社会服务等,加强学生的礼仪意识与素养,提升学生的空乘专业化形象,为空乘服务技能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4 以教育改革为抓手建设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核心知识,体现了专业培养的基本素养与要求,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3]。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应是各专业教学管理的重心。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由于开办时间偏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理念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从专业建设最基础也是专业建设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开始着手,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4],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1 以师生为双主体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学中缺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为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流行,强调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甚至有人提出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识基础薄弱、对专业认知程度差等客观情况,过分地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不够客观。
综合上述两种理念的优缺点,笔者提出师生作为双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双主体意即师生不分主次,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轮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将各自能力发挥至最大化,以实现教学目标。空乘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空乘服务模块中民航概论、航空地理、服务心理学等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学生应在这些课程上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理论单凭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需要教师的专业讲解、案例辅导,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要在案例教学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训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形体训练、体能训练课程基本全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进行基本的讲解示范后,课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练习,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监督、指导的辅助作用。服务礼仪及空乘服务技能模块的民航客舱设备使用、客舱服务规范、机上急救与应急处置、航空安保、乘务英语等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特点更为突出。教师主要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实操部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左右,学生掌握了理论基础、熟记了技术要领后,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反复训练,直到熟练。
4.2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以项目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需要组织教学团队的力量,而高校教师由于日常相对松散的管理方式,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即使对同一门课程任教,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不多;并且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又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会将各自的教学理念甚至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就会形成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不同教师任教,课程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均有较大差别。如果是注重理论研究的课程,这种因教师个人风格而形成不同课程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不大;但空中乘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要适应民航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各航企均需按民航法规的要求开展服务,这就要求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航企需求作为统一标准。为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课程建设也需统一标准。由于前述原因,仅靠专业教师自发开展课程建设是有难度的。因此,建议实行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建课程团队,团队负责人即为课程负责人,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取、课程考核方式等均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团队成员经研究后共同完成。
团队负责人应选派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建设负全责,课程建设成果是考核课程负责人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学校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课程建设进行目标设定、人员调配及经费保障;课程负责人在接受任务前需与校方签订任务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项目开始之初校方先下拨首批建设启动经费,课程团队按计划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建设;校方按照建设进度开展阶段性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逐批下拨经费;课程建设完成后,校方组织专家团队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专家团应由校内外专家及民航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组成,验收標准即为课程建设启动时的教学目标。验收不合格的,除需按建设目标整改继续建设外,课程负责人需按事先签订的任务书条款接受处罚。
为激励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在设定任务时需制定高标准的奖励条款,课程建设经费不仅是作为课程建设投入,还应预留一部分作为课程建设者的劳务收入,课程验收合格后,按贡献程度分配奖金,课程负责人的奖励额度要远高于团队成员。只有责权利一致,才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课程建设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提目标、喊口号不见实效。
4.3 建立并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营造课程建设环境
课程建设从表面看是由教师作为主体来完成的,但实质上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部分需要诸多配套政策、人员支撑、资金配比,而课程建设又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一般至少需要2~3年乃至更长时间。时间跨度大,就容易遭受学校领导变动、经费短缺、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建设中断。
为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持续性,校方需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制度中对课程负责人、建设经费、配套设施、人员支撑及奖惩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以校级文件形式公布。对于教学场地建设及使用、实训室建设、场地维护及管理等,需要学校其他支撑部门完成的配套工作,必须有制度规定,才能避免这些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而产生的推诿扯皮、影响建设进度及效果的情况发生。空乘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实操课程多,对教学场地的要求高,不仅需要按教学需求建设实训室,实训设备的购置、安装、日常保养维护及实训场地维护管理均需要人手。当前,部分学校采取的是教师负责制或教研室负责制。教师负责制即谁使用谁管理,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备课授课、课外辅导外,还需管理实训室,不仅工作繁忙,而且大材小用;而教研室负责制则更流于形式,大家负责实质上要不然等同于教研室主任负责,要不然等同于没人负责。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员来做,教学支撑部门做好这些配套工作,管理更为专业,实训室统一集中管理也更加集约高效;教师不需因為这些辅助工作牵扯精力,能将全部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而这些均需要学校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予以保障,在学校营造出为课程建设服务的氛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目标。
5 结语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行业需求的变化及课程建设需要而逐渐修订与完善,使制度更为合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是空乘专业课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仍不可忽视非核心课程如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只有专业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建设同步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水平才得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崔悦,傅强.行业介入式高职空乘专业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3):86-87.
[2]王建锋,吴新燕.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13-16.
[3]郭三党,李晔,刘芳,等.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108-109.
[4]陈圆.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3):112-113.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