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陈晓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司艳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
魏志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山东省济南市辛锐中学。
尺水亦可兴波澜,文短亦可内涵深。小小说中有大世界,小小说中有大情怀。
王君:小伙伴们,又到聊作文的时间了,真是开心哪!艳平、晓东、志强,开学有一段时间了,你們有没有发现学生比较有趣的文章?
志强:王老师,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理想者
山东省济南市辛锐中学 韩锦泓
他,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为此,他抛弃了所有无聊的事情,包括学习与工作……
在某一个平常的上午或下午,他坐在沙发上,又开始思考他的理想了……
他首先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些行为,他为自己以前没有目标、没有勇气而深深地懊悔与自责。“我在五年前就完全应该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他一次次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仿佛是在战场上敲击着敌人的头颅。
“我要有远大的理想,我应该摆脱平庸。”他喃喃自语。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镜子前,用迷离的眼神反复打量镜中胡子拉碴、头发蓬乱的自己。他忽然感到十分满意,口中坚定地说道:“你很优秀,是的,你将会成为英雄!”
他又重新坐下,整个身子陷入破旧的沙发中,双手托着下巴,陷入堂吉诃德式的狂热幻想中:他穿戴铠甲且身骑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行走在宽阔的大街上,孩童们羡慕、崇拜的眼神一直追随着他,年轻女子向他投掷无数花束……
一抹微笑在他皱巴巴的脸上荡漾开来……
他就这样想着。半小时、一小时……他开始打瞌睡,脸深深地埋在长着长且脏的指甲的手中,以我们的角度,只能看见他蓬乱的棕色头发和皱巴巴的衬衫。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阳光溜过一格又一格灰蒙蒙的地砖,退过他的头顶、后背,最终彻底离开了这间简陋的屋子。
不知过了多久,饥饿终于逼迫他做出有悖于“理想”的事情:他慢吞吞地起身,走向墙角的橱柜,拉开柜门,柜子里只有一小块干面包、大半杯凉水和几张厚厚的蛛网。他拿出面包和水,没有理睬那张网——对于一个富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东西。他小口小口地吃完那块面包,又小心翼翼地搜寻那些落在裤子上的碎屑。在把它们都送进嘴巴后,他举起杯子喝了口水,心满意足地咂咂嘴,摸摸口袋里仅存的几个硬币,想到它们将来会变成千千万万的花花绿绿的美金,一朵理想之花便又在他干瘪的脸上绽放了……
最后,他将堆在沙发上的、皱巴巴的毯子拉到下巴底下,闭上眼睛去梦中继续追寻他的理想了。
王君:真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你看,虽然只选择了“他”的一个生活片段,却将一个空有想法而不去为之奋斗的懒惰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艳平:是的。短短六七百字的文章却能将一个“空想者”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小作者的写作功力可谓深厚。全文并无出人意料的情节,小作者只是娓娓道来,行文可谓“稳”:小作者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细节着力刻画,选点可谓“准”;读罢文章,我们似乎在“他”的身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这样的立意可谓“深”。
晓东:我也同意大家的看法,就这一篇文章来说,小作者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创作,最终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我觉得这篇文章从体裁上说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了,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小小说了。
王君:是的。这篇文章可以视作是一篇小小说,那大家谈一谈对小小说有怎样的认识。
晓东:好的,王老师。小小说是小说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因为它的篇幅非常短小,少则几百字,多也不过千余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说具有小说的各个要素与特征。它的任务或是塑造人物,或是反映生活,最终是展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艳平:我觉得小小说就是作者以敏锐的目光从生活中的“一瞬之间”捕捉到灵感,用精练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志强:是的,小小说就像浓缩的盆景。作者首先从生活中选取原始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在某一方面能够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在拥有这些材料之后,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原始材料进行修剪、补充,最终形成精致隽永、意蕴深远的盆景作品。作品最终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
王君:大家说得非常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小说与一般的记叙文有着不小的区别,我们再就这一点来谈一谈。
晓东:好的,王老师。首先,我认为记叙文一般记叙的是真实的事情,是我们在生活中真实看到的或者真正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可以虚构;小小说则不然,为了更集中地体现人物形象,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小小说往往会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提取、组合,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简短的篇幅来体现主题。所以小小说所写的事件或者场景是高度概括和有意识地加工出来的。所以小小说基本上是虚构,或者说它的真实只是文学层面的真实。
王君:晓东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吗?
晓东:可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写过很多的小小说,我印象比较深刻是一篇叫作《奇遇》的小小说。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我”回乡探亲,火车晚点,月夜穿过庄稼地,正欲进村,遇见邻居赵三大爷,赵三大爷用玛瑙烟袋嘴还了欠“我”父亲的5元钱。当“我”回到家将烟袋嘴给父亲时,才知道赵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篇文章显然是虚构的,作者想用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表达欠债不还的人比鬼都可怕这一主题。
艳平:是的,我也曾经读过这篇小说,如果不是后面“父亲”告诉“我”赵三大爷早已经死了,我还觉得这是一篇写真实事情的文章呢。同样,恰恰是这一虚构的情节将文章的主题展现出来。
志强:我觉得一般的记叙文和小说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一般的记叙文只是写人、写景或者记事,而小说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问题。一般的记叙文不管是写人、绘景还是记事,其落脚点是“情”的抒发,而小小说叙写故事则是为“意”的阐述。
王君:那志强也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志强:好的。我这里有一篇小小说与大家分享一下。
书法家
司玉笙
在书法比赛时,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题字。
“寫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思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作者在此处只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录这件事,而是要讽刺那些不懂装懂却又要附庸风雅的为官者。
艳平:我觉得小小说和一般记叙文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那就是小小说的结构更精巧,情节设置更有吸引力。小小说的情节往往更富有戏剧性,看似不带感情色彩,不露声色,却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引人深思。我也举一个具体的示例。
三封电报
佚名
伊利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姐夫去非洲打猎。不久,伊莉薇娜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利薇娜悲不自胜,回电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邮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发了一封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篇小说被称为“史上最短的科幻小小说”或者“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小说虽短,却悬念迭生,特别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王君:是啊。小小说的确是一种有着神奇魔力的文学形式。同学们经常写记叙文,大多数同学已经具备了叙事说理的能力,部分写作功底比较深厚的同学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不妨尝试一下小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我想这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晓东:从写一般记事的文章过渡到创作小小说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挑战,我想我们应该给同学们一些建议。王老师先来说一下吧。
王君:晓东的提议非常好,那我就先说说我的观点。大家都知道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小小说的写作更是如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引发我们思考的画面或者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画面或故事背后的实质。思考它是否反映出一种社会风气,或者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小小说可以虚构,但小小说的主题绝对不可以臆造。现实生活永远是小小说创作的源泉。
志强:选取了新鲜的素材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素材进行加工和创作了。我觉得小小说篇幅有限,我们不必选择事件的纵截面,即将事件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交代个一清二楚。我们只需要选择事件的一个或者几个横截面即可,即选择关键情节展开来写。
王君:我们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形象,或者最能够体现主题的情节进行细致地描写。
艳平:是的,一位小小说作家曾把写小说比作画像,他说:“如果把小说比作给人画像,那么长篇画的是全身像,中篇画的是半身像,短篇画的是头像,而小小说则画的是眼睛。”眼睛虽小,却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是最难画的。当我们只选取一个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时,只能靠细节来渲染出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志强:刚才我们主要谈到通过一个主要情节来体现主题的方法。如果通过多个情节展现主题,那就要考虑这些情节之间的安排了。
艳平:是的。小小说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小小说如好的电视剧,只有有波澜、有悬念,才能引人入胜。所以,“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一波三折”“制造误会”等方法是可以拿来好好运用的。
晓东:我认为小小说写作常见的手法还有一个“欧·享利”式结尾法,即整个故事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结束。这种结尾是对前文铺垫的突然反转,伴随着行文的戛然而止,作者往往抖落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底相,使人惊奇之余回味无究。《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代表。
志强:除了结构方面的技巧,我觉得营造空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下面举一个例子。
丈夫账单中的一页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用……(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王君:哈哈,志强举的这个例子好有趣。账单主人从“花心”到“收心”的整个过程,全在这七笔跳跃式的支出金额中了。作者很多东西没有说,可是我们能够想象整个过程。“空白”既不“空”,也绝不“白”;是实实在在的有料,实实在在的精彩。
艳平:志强的发言倒提醒了我,我们在创作小小说时,要尽量遵守含蓄的原则,特别是主题,不要轻易告诉读者,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琢磨。所以,小小说的结尾尽量要有一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留给读者去思考。我们举的小小说的示例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王君:好的,今天我们聊了小小说的一些特点以及小小说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小伙伴们爱上小小说写作,能够写出比较出色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篇不错的小小说吧!
【佳作展示】
风中的守花人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 王馨
他喜欢风,喜欢让它在纯白的纸上画下一道道墨痕,喜欢它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忧伤,时而欣然,喜欢它带来的清香,那感觉像在光与尘交错的湖泊中,激起一圈圈涟漪,悸动之际唤起沉封的记忆。
4月,漫天的槐花携着晶莹的露珠飘飘洒洒,落了他满肩,可他却不忍心掸去,想留住满身的花香。小时候的他只觉得那一簇簇花很美,如身着一袭素裙,亭亭玉立的少女,可望而不可即,成为了故乡最珍贵的回忆。
他的外婆是乡村教师,每年春天都带着五六个孩子去槐树林。那是村里的几个婆婆种的,她们侍弄这些树就像刺绣,一针下去,白的是花,再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孩子们手拉着手,唱起婉转的山歌,林子里笑声回荡。他从小便好动,眨眼间便爬上了槐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串吐露芬芳的槐花映着阳光细细观察。外婆总是小心翼翼地撿起他扔下的花串,捧在手里吹去上面的尘土,然后放入竹篮之中。孩子们在林中跑着、玩着、笑着,碎碎的花瓣扬起,一粒粒,一片片,拼成了稚嫩快乐的童年。
那有些纯正快乐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可人却像一棵讲究实际效益的观赏植物,忙着施肥、浇水,却忘记了开花。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中学,后来又去了京都的大学,学习的条件越来越好,学识积淀越来越丰厚,但故乡的木屋却离他越来越远,槐花的香气也越来越淡。
时光流逝,当他回来时,乡村的梦也被吹散了。瓦房变成了高楼,乡间小路变成了柏油路,原本的槐树林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槐树,被周围的行道树映衬得扎眼。他一眼便认出那是种在木屋前那棵最高大的槐树。他灵活地爬上枝干,熟练地摘下一串飘香的槐花含在嘴中,还未细细品味便一口吐了出来。他眉头紧皱,苦味在口中持久不散。
下来时,他发现槐树后是一所新建的小学,崭新的标牌和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恍惚间,一抹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的眼前。“孩子们,今天采完槐花后婆婆给你们讲一个槐花的故事好不好?”旁边的孩子们顿时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外婆抿嘴一笑,说道:“从前有一个叫子兰的读书人,他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聪明,可却连续科考失败,伤心的他看到城边盛放的槐花,不禁吟道……想到这儿,他慢慢地吟出了一句诗:“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如今守花人都不在了,又有谁还在意这些槐花呢?
他静静地站着,回头看着那棵槐树,此时,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黑色衣裙的女人走到了他的身边:“这位先生,请问您是在看门口那棵槐树吗?”她轻柔的语气让他猛地从深思中醒来,他木讷地点了点头,用手抹去脸上的泪水。女人笑笑,转过头也看向槐树,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棵槐树是一位老教师坚决要留在这里的,我想她是想让那些能记得槐树的人回来第一眼便能看见它吧。三十年了,树还是老样子。今天看见您站在树下,老师应该可以安心了。”他的心像是被狠狠地揪了一下。外婆守着花,守着孩子们短暂的童年,守了这棵树一辈子。女人笑了笑,点头离开了,他盯着槐树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转头追上了女人。
又是一年的春天,风中的槐花依旧迎风绽放,在老槐树的旁边多了几棵小树苗,暖风吹过,清香扑面而来。孩子们像小树一样围坐在他的身边:“老师,上节课子兰的故事你还没讲完,种完树讲给我们听好不好?”他望着孩子们笑着说:“好,今天谁采的槐花多,我就先告诉他那句诗……”
(指导教师:陈晓东)
【鲁师微点评】
这篇小说立意高远,充满浓浓的诗意和正能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让人物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有了依托。更高妙的是能在文章里设置悬念,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