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丽
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设计各种符合学生具有创新、科学合理的质疑,并且要结合实际,创设使学生对质疑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纵观我校仍有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陈旧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强调统一、共性、规范和服从。这样使得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心理品质尚稚嫩的儿童,或多或少地局限于模仿、同化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他人设计的步骤和模式,无形地阻碍、甚至窒息了他们本应有的数学创造潜能的发挥;再加上仍以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现状,使得部分教师单一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处于紧张的状态,不能很好的去探究知识、思考问题,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潜在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种种现状引人深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新标准的主要阵地,以下联系目前教学现状,结合“纲要”精神,尝试改善学习方式,以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之目的,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谈谈我们的探索和体会。
教学不简单是把外面的知识装进儿童的头脑中,而是首先要看学习者头脑中已经有什么,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而预习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途径,是有效探索的基石。学生预习又称课前自学,这是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建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通过预习,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课堂上就可以集中精力对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清楚的难点进行质疑,进行有效学习。作为教师不只是把新知识表述清楚、告诉学生,而是要探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新能力。因而在教学预设中要针对教材,联系学生知识水准,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学生对本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②为理解新知识他们还要知道些什么?③如何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相关知识?④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⑤利用何种最佳方式,促使学生自己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等。建构教学原则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当然,学生的独立探索意味着有甘甜、有困惑、更有挫折,但对学生来说,这是有价值的自主探索。
本人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有三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分得多少块月饼?这是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意义后出现的一个例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探索的:”要知道每个小朋友应得多少块月饼,必须知道共有几块月饼和几个小朋友,题中两个条件都已具备,算式应该是3÷4=3/4(块)。我却认为另种方法更好理解:先求出一个月饼中每个小朋友应分得多少1÷4=1/4(块),一个月饼中每个小朋友是1/4块,那么三个月饼就是3个1/4块,算式是1/4×3=3/4(块)”。当时这个孩子还说了一句话,他说:“虽然我这种方法有点儿笨,但我研究出来的方法比课本上的方法容易理解”。很明显,这个学生的思维方法不但不笨,而且思维超前,把没有讲到的分数乘法的意义也进行了探索,探究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他不唯課本的叛逆精神值得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