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朝迅
摘要: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世界三大湾区和国内粤港澳大湾区、浙江省大湾区均以其独特的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成为引领科技、金融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地区。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和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国家和有关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湾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湾区经济发展的内涵、愿景、原则和发展重点都将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关键词:湾区经济 新时期 新发展理念 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的显著标志。从国际上看,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被称为世界三大湾区,并以其独特的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地区。我国湾区经济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主要沿海地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全球三大湾区和国内主要湾区发展概况
(一)湾区经济基本特征和全球三大湾区发展概况
“湾区经济”一词源于美国旧金山湾区,
伍凤兰、陶一桃、申勇:《湾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
一般認为,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而衍生的经济效应称为湾区经济。即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城镇群与港湾地理聚变融合发展形成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态。湾区经济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同性、外溢性等显著特征,对外联系密切、要素流动便利、经济高度开放、集聚功能强大。
从国际上看,一个成熟的湾区发展需要具备九大条件,一是发达的港口城市,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本单元;二是优越的地理条件,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三是产业的集聚扩散,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四是强大的核心城市,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牵引力;五是完善的创新体系,这是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六是高效的交通体系,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支撑;七是合理的分工协作,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决定因素;八是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九是完善的协调机制,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保障。
从实践看,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国际著名湾区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旧金山湾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旅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加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宜居的地理环境与交通优势,成为世界著名科技湾区。其中,硅谷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塑造了湾区的“文化基因”,斯坦福大学首创的“大学—政府—产业”合作模式以及丰富的大学教育网络塑造了湾区强大的创新创业系统,风险投资的集聚以及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良性结合等都是旧金山湾区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目前,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通讯、多媒体、生物科技、环境技术,以及银行金融业和服务业领域。
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同时是世界就业密度最高和公交系统最繁忙城市之一,拥有全美2/5的世界500强企业,1/5的对外贸易额,为201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8%。纽约湾区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一是拥有功能齐全、服务广阔的消费市场,信息资源丰富,利于形成发达的经济集聚中心,这是世界级湾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纽约港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纽约成为连接欧美的最佳贸易中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三是“美国梦”吸引大量移民,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财富,为湾区带来高素质劳动力的输入;四是国际资金的大量流入,特别是19 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市场为运河和铁路系统的修建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也为纽约湾区基础设施的兴建奠定了基础;五是日益完善且不断创新的产业链,目前,纽约港已成为湾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被誉为“东部硅谷”“创业之都”,是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
东京湾区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及消费中心。在庞大港口群的带动下,东京湾地区逐步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东京位于关东平原南部,连接东京湾,具有独特的海湾环境和明显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填海造陆工程为湾区拓展空间提供了途径;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东京湾区形成及发展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产业集群的集约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人口的集聚扩散,均是在市场化机制下完成;三是统筹规划湾区内工业布局,形成错位发展的思路,促进湾区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四是重视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巨大外部效应,也是促进东京成为国际湾区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主要湾区发展概况
从国内看,粤港澳大湾区、浙江省大湾区等战略纷纷落地,宁波等城市也提出发展湾区经济的战略构想,湾区经济成为沿海城市探索区域合作和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与路径。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9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GDP总量规模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11位,与韩国持平,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是2015 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但其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的时候,《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就明确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总基调。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纲要(2004—2020)》正式提出“湾区”概念。2009年《环珠江口湾区宜居区域建设重点行动计划》明确将“湾区”作为粤港澳合作重点区域。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同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随后有关规划、方案起草和调研工作紧锣密鼓推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上报,等待国家批复。根据方案,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进展
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浙江省大湾区正式亮相。随后,浙江省开始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为总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其中,浙江省大湾区范围是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联动台州湾、三门湾、象山湾、乐清湾等湾区,包括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8市。并在2018年发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以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为总目标。具体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即整个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就是指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在中观层面,即环杭州湾经济区,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区”的空间格局。“一港”:高水平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自由贸易港。“两极”:增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环杭州湾经济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联动发展。“三廊”:以高新区、高教园、科技城为依托,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四区”:谋划打造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将新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在微观层面,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突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发展大平臺。
3.宁波市大湾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浙江省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浙江省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2018年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编制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主动承接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深化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
这是宁波基于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的战略部署。宁波拥有全球首个十亿吨超级大港,杭州湾、象山港湾、三门湾三个美丽海湾顺次环绕,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人文底蕴积淀深厚,具备加快发展湾区经济、引领湾区经济新时代的基础条件。发展湾区经济有利于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利于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形成内外联动双向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提升宁波在区域竞争中的位势,打造长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蓝色湾区。
目前,《宁波市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宁波市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均已完成,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前湾新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两个具有较强承载力、聚合力和竞争力的高能级战略大平台,推动“港产湾城”融合发展,形成“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湾联动”的湾区空间发展格局。前湾新区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电器、智能汽车等产业,打造全省战略性、标志性产城融合大平台。甬江科创大走廊要立足现有科教资源、创新平台和城市功能,加快集聚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创新人才,打造全省引领性、策源性科创大平台。
在产业发展上,主要依托宁波制造业基础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突出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以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个万亿级支柱型产业集群为基石,以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个五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等千亿级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云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产业数字化”提升,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善、协同紧密、竞争力强的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与现代供应链、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科技和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集群。
二、新时期对湾区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和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国家和有关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湾区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机遇叠加,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湾区经济一定要在把握湾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的特征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湾区经济发展新路。
(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拓展了湾区对外开放新空间
“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推动建立新型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沿海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浙江省大湾区等地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和桥头堡,能够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有效扩大对外开放新空间。比如,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国际知名远洋干线港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湾区开放历史长、基础好、主体多、体制活,与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宁波湾区在辐射带动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宁波湾区拥有长三角地区最丰富的湾区资源、最完整的湾区形态、较发达的湾区经济,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湾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战略区块。要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谋划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推动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努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进出双向开放的战略性载体,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探索形成国际一流标准的开放新体制,拓展湾区对外开放新空间。
(二)中国制造2025和高质量发展为湾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引擎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临港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此外,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有助于湾区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推动湾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加快发展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走出一条依靠创新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路子。
(三)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湾区发展海洋经济注入新动力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强国”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建设海洋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都提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具体意见,国家还专门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科技兴海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如今,海洋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拓展我国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陸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将长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浙江省大湾区内的深圳和宁波等地都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已经形成了以世界级的港航服务业、临港重化工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一代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顺应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抢抓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将推动湾区全面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海洋保护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推进海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湾区发展海洋经济注入新动力。
(四)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湾区经济分工协作提供新机遇
湾区经济是一种协作经济,必须推进相邻湾区城市优势互补、互动合作才能最大化发挥湾区经济效应。国际上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莫不如此。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把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作为重点,加快促进粤港澳两岸、三地、三种语言、三种货币、多个城市之间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创新完善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和规划协调对接,推动粤港澳间双向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使合作成果惠及各方。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省大湾区主动接杭融沪,吸引沪杭宁人才、资金、科技成果加快向宁波湾区集聚,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转移,建设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港口优势辐射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提供新平台。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凸显宁波湾区的区位、港口、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宁波推动湾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浙江省大湾区中心城市,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拓展腹地空间,提升城市国际化能级,打造绿色、智慧、人文、和谐的现代化大湾区提供了新机遇。
三、新时期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建议
新时期给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新的要求,湾区经济发展的内涵、愿景、原则和重点都将发生深层次的转变。
(一)新时期湾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愿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经贯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新时期湾区经济发展也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目标愿景等方面接轨新发展理念的任务要求,重点建设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的“五个湾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美丽幸福湾区。
一是富强湾区。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GDP占所在区域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次产业结构、智能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要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较快增长,智能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富强湾区。
二是创新湾区。主要考核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要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明显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率先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科教发达、产业兴旺、创新创业活力强劲的现代化创新湾区。
三是开放湾区。主要考核货物吞吐量、年机场旅客吞吐量、海外游客数、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数、外贸口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营商环境全国排名等。要求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大幅增加,外贸口岸进出口总额实现新突破,“一带一路”辐射功能明显增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体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成为陆海统筹、多元支撑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四是美丽湾区。主要考核蓝绿空间占比、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优良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要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湾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现代化美丽湾区。
五是幸福湾区。主要考核人均可支配收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千人拥有医生数和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真正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幸福湾区。
(二)新时期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
按照上述思路,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生态宜居、统筹联动四大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坚持产业化应用导向,既要夯实基础科学研究、补足高等教育短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又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激发存量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吸引全球高端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落地,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开放引领。发挥开放经济发展基础优势,创新凝商、聚资、引技、集智模式,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谋划建立若干高水平开放经济功能平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为打造全球贸易新体系提供试验。加强与全球资源的对接,合力打造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湾区。
三是坚持生态宜居。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纲,统筹协调推进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打造生态宜居、智能低碳的人居环境,打造独具魅力的“海—湾—城”特色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综合提升宜居宜业城市品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湾区。
四是坚持统筹联动。建立衔接高效、合作紧密的湾区开发跨区域协调机制,在继续保持和激励县域经济积极性基础上,强化要素资源统筹利用和集中规划布局,强有力推动湾区经济各板块有序开发、错位发展,加強与周边省市、区域乃至全国的统筹联动,塑造湾区经济新优势。
(三)新时期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推动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世界眼光、高点站位,统筹谋划湾区经济发展定位,推动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协同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重点在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交通网络、对外开放、生态宜居城市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智能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以技术创新和创业孵化为核心,坚持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并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强大合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世界科技+中国产业+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产业创新良好环境。
二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结合湾区先进制造、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智慧海洋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融合带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质生活性服务业,通过产业创新重塑智能制造发展新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模式创新营造最佳商业发展环境。
三是建设更具国际吸引力的开放经济新高地。以投资贸易便利化、港航物流合作、产业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创新贸易投资体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对外开放竞争新优势,建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着力调整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外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外贸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以世界级枢纽港口、千万级机场为依托,以航线网络、通道网络、多式联运为纽带,建成以公、铁、水、空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特征的湾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全面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五是建设更具国际知名度的生态宜居城市。按照全域城市化理念,统筹推动中心城区、滨海新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发展,促进城乡空间紧凑、集约、融合,形成开放高效、多中心、网络化城镇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美好生活品质城,推动“智慧”“宜居”“绿色”为特征的湾区城市品质建设,围绕国际人士的医疗、教育、出入境等便利化需求,营造国际化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彰显滨海特色和更具人文魅力的生态宜居智慧的“国际名城”。
参考文献:
1.雷佳:《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2期。
2.许勤:《加快发展湾区经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民论坛》2015年第6期。
3.伍凤兰、陶一桃、申勇:《湾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
4.綦鲁明:《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建议》,《全球化》2016年第6期。
5.马忠新、伍凤兰:《湾区经济表征及其开放机理发凡》,《改革》2016年第9期。
6.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7.张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改革》2017年第5期。
8.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深圳大学学报》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