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捷
一、前言
在我校有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一群有“爹、娘”,但却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是许多老师在学业上、思想上头痛的孩子;而同时他们也是一群可怜的、需要关注的“情感的孤儿”一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和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并留在老家就学的少年儿童(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6-16岁)。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失去了依托。由此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校外辅导“缺失”。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數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据调查大部分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靠后。
二是思想状况不佳。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放纵、随意,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其要求,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挣不到什么钱,导致其孩子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及购买课外书籍,这部分孩子思想比较封闭,心理承受能力差。
三是孤独心理渐强。隔代监护和亲友代管,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常常使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个别严重,更有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二、如何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利用家访的机会,与村委会联系,丰富留守儿童档案的主要内容,形成社会学校共管的教育合力。并要求班主任长期跟踪,定期反馈。
2.利用家访、电话、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互相掌握留守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上的情况。
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3.通过日常班级活动、专题活动开展,使留守学生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抓住生活细节实施随机教育,其实只要你注意观察,生活中很多细节都是很适宜开展教育活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留守学生的一举一动。所以在课堂、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关于留守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
4.配备心理老师,对留守儿童及时心理辅导。学校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如我校的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专家对孩子开展心理讲座,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培训,此举从深层次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的思想根源,从而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5.仅凭班主任或学校教育,留守学生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争取某企业单位支持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争取社会资金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等等。
6.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留守学生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对此,学校可联系公安、文化、安全、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治理,关闭学校周围黑网吧、台球室、小书摊等场所。严格落实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彻底根除“黄赌毒”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对卡通画册、淫秽光盘、“口袋书”展开集中检查,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虽然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艰难又辛苦,但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使他们能受到更大的关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