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莲
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教育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从小根植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意识,最终达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代学生的品质和情感培育的需要。本文拟从“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活动立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营造校园节气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节气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熏陶,也要不断完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打造校园文化纳入节气文化,使充满二十四节气文化氛围的环境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场。具体来讲,校园中设有节气文化宣传阵地,黑板报,楼道文化布置中体现节气文化。我们在校园设置“二十四节气长廊,班级布置“节气角”,在图书室、阅览室布置“节气专区”。同时,红领巾广播站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播报。在二十四节气时间节点上,学校通过电子屏等相关文化载体进行内涵介绍,让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强烈感受节气文化。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积极申报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提升中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组织老师编写节气校本教材,将节气文化植入课堂,让孩子认识和了解节气知识、节气技艺和节气文本,体会节气规律和古人智慧,了解节气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和农业等有关,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来历和传说。老师在教学中对节气的故事进行改变,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生动丰富,设计了大量的互动环节,富有童趣,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步提升。学校大力开展社区节气知识普及进校园,在社区帮扶活动中学习古人智慧。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越来越快速直接。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中国传统文化,社区一直注重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就制作精美的宣传图片,向学生进行宣传、展示,给这里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生动的二十四节气普及课。社区志愿者深入浅出,通过二十四节气卡片和精美的PPT演示,让小学生们对二十四节气和节气背后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顺应节气变化,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教育活动
2016年11月节气文化申遗成功,彰显的是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节气校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引导学生自觉遵循节气规律,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十四节气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局里,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促进社会发展。近年来,北星小学整合节气课教学内容,以农历四季变化为基础,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式体验活动。每逢一个节气,孩子们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比如,“立春”对学生进行春节主题教育,“立春”意味着一年的开始,孕育着一年新的希望;“清明”是景象清新、草木繁盛的象征,除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外,还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把它与传承红色安源文化結合起来,让学生铭记历史,牢记共产党的初心;立夏开展体重、玩斗蛋,尝三新活动,进一步了解立夏节气,懂得立夏习俗所富含的吉祥意义;老师在“芒种火热,绘扇传情”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芒种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扇子,活动后评价鉴赏他人作品,在实践中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节气变化中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谚语,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组织学生对不同节气中农作物和动物等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三、把握节气内涵,开展农事“种植”“收获”研学体验活动
北星小学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区,生活经历远离于农事,我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二十四节气”农事研学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首先,让每个学生了解每个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
1.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气候适宜。
2.夏至、冬至,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来。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因此,这二十四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说明了农业上春季播种、夏季生长、秋季收获、冬季储藏的生活规律,告诉人们要遵循规律,不误农时。
在学生掌握每个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后,我们开展“节气歌伴节气游”和“惊蛰研学之旅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内化过程,感受节气文化魅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深化育人效果。我们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在到农庄开展种植活动,在国庆节前后组织学生参加水稻收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二十四节气是怎样指导农业活动的,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很好的劳动教育,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与此同时,让学生爱劳动,勤思考,多学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