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与异化

2019-09-10 07:22蒋小艺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异化

摘  要:本文以《变形记》为例,浅析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个人变成了大甲虫,展现了现代人失去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故事,它对人性的阐释十分震撼人心。这部小说也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代表,它灵活运用对比与矛盾,强调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通过创造神话世界,揭示真实现状。用表现主义的方式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反叛”与“异化”。

关键词:表现主义;反叛;异化

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流派,表现主义作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善于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个人变成了大甲虫,展现了现代人失去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故事,它对人性的阐释十分震撼人心。这部小说也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小说初步分析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第一,灵活运用对比与矛盾。

表现主义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不注重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描写,这给作者带来很大的创作与表现空间,融合一些对立的元素。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这部中篇小说包含了人与“非人”,真实与荒诞的矛盾组合。

在这部小说中,正常人与非人共存其中,这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相互抗衡与映衬。他们看似矛盾,却不影响作品的表达,甚至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使得作品更加充实,更加新颖,在其他作品中脱颖而出。

真实与荒诞这一矛盾关系在作品中最为突出。最先映入眼帘,显而易见的“荒诞”就是人变形成了甲虫这个荒谬的故事。变形成甲虫是荒诞的,可是精神变形却是真实的,当人结成群体社会后,一方面会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另一方面又越来越针对个体,制约着个体,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个体便逐渐失去了个体,人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想反抗,就很可能受到巨大冲击,导致自己精神变形,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发生了“变形”是真实的。作者在这里采用“间离法”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事物陌生化,抽象化,写了不一样的“变形”,使得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产生一定距离,迫使读者用另一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本质。用形态变形来表达精神变形,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为什么会变形,从而更强烈地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卡夫卡在叙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生活时,所用笔调十分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主人公在发生身体变形的时候,他的反应那么平静,仿佛这是一件正常的事,他仔细观察了自身身体的变化,作者十分细腻得叙述了这一部分,格里高尔仿佛一点都不惊讶,这无疑是一处十分荒诞的地方。

然而这并不是最荒诞的地方,他在发现自己变形之后,自己不關心变形的原因,却开始抱怨工作的忙碌,上司的压榨,并无限担忧着这场变形会导致自己上班迟到后上司对他的惩罚。他努力想着该怎么穿衣、赶车,可这对身为一只甲虫的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甚至滑稽可笑的。

不仅格里高尔自己不在乎他为什么会变成甲虫,他的家人们亦是如此,妹妹对他的变形感到同情,但是这种同情随时间变成了不耐烦;母亲先是感到害怕,而后很忧伤,想见自己的儿子,却又害怕他的样子,显而易见,这种害怕战胜了见儿子的欲望,当格里高尔死去后,母亲是“带着忧伤的微笑”的,一方面悼念自己的死亡的儿子,另一方面却又更享受这种解脱;父亲的反应更“奇怪”,他见到格里高尔变形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到房间里去”,这种态度一直延续着,刚开始是厌恶,随后变成了狠毒,对可怜的甲虫的殴打招招致命。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关心他为何会变形也没有人关心他该如何变回来,这才是最荒诞的地方。

然而这种荒诞却也是真实的,在那个背景下,社会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当人不堪社会压力发生变形,变成不能带来物质财富的“甲虫”时,他便失去了自身的利益价值。公司与家庭都把他当做创造财富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思想的有血有肉的人。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在这部小说中,这个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便血缘亲情也不是利己主义的对手。《变形记》中的变形不仅是主人公存在形态的变形,更是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变形。这种变形,这种异化无疑是十分悲哀的。

第二,创造神话世界,揭示真实现状。

表现主义提出了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他们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客观事实;他们突破了事物的表象,深刻剖析了事物内在的本质。人不可能变成一只甲虫,卡夫卡描绘的是一个寓言式的神话世界,可是这个神话世界又象征着真实世界,这两个世界相互平行,相互统一。小说所反映的丑陋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确确实实存在着,而这个真实现状本质上就体现了“异化的主题”。

这部小说表达了两种异化,第一种是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格里高尔不堪社会压力,变形成甲虫,无力又坚定地对抗着社会的魔掌。

第二种异化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也是这部小说着重揭示的内容。《变形记》中表达出了现代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了固有的行为准则,完全根据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利益关系胜过了亲情。

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仍然一心一意为家人着想,“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在他变成甲虫的第一个早晨,他不惊叹自己的变化,只一心想着为父母好好工作。他对妹妹的感情也十分令人动容,“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他永远也不让她离开他的房间,至少,只要还活着;他那可怕的形状将第一次对自己有用;他要同时守望着房间里所有的门,谁闯进来就啐谁一口;他妹妹当然不受任何约束,她愿不愿和他待在一起那要随她的便;她将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俯下头来听他吐露他早就下定的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要不是他遭到不幸,去年圣诞节--圣诞节准是早就过了吧?--他就要向所有人宣布了,而且他是完全不容许任何反对意见的。”妹妹此时正在拉小提琴给房客们听,而房客的表现却是十分不耐烦的,这令格里高尔十分生气,这可是他最宝贝的妹妹啊,怎么能够受到别人的轻视呢?他想把她带到没人能到的空间里一直守望她,保护她,运用自己可怕的外表,不让心怀恶意的人接近半步。妹妹拉的小提琴是那么悦耳,要是他没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定能供妹妹进最好的音乐学院,他越听越入神,甚至想爬上妹妹的肩上,亲吻她的脖子。而这一行为惊扰到了房客,引起了家人的强烈不满,这也间接导致了格里高尔的死亡。

善良的格里高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家人着想,“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她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家人们坚定的想要他离开,格里高尔也坚定地希望自己离开,可这两种坚定是不同的,家人的坚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格里高尔的坚定是出于对家人深沉的爱。格里高尔也许有着最丑陋,最恶心,最不堪的外表,可是他的内心却如同钻石那般美丽,并闪着光。

家人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反应各不相同。父亲一发现格里高尔的变化就想要殴打他,驱逐他,对格里高尔的生存抱有厌恶的,忍耐的态度。在儿子死去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让我们感谢上帝吧”。这是一个父亲该有的对儿子的态度吗?母亲虽然也很心疼她的儿子,但是这种心疼抵不过对甲虫外形的恐惧。在丑陋的外貌下,甲虫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人们并没有关心这颗心。妹妹的反应是最令人感动的,她会给哥哥准备丰盛的餐点,喂养着这个化身甲虫的哥哥,如果格里高尔把东西吃得一干二净,她会说:“他喜欢今天的饭食。”但是遇到相反的情形,她会有点忧郁地说:“又是什么都没有吃。”她发现哥哥喜欢在地板上,墙壁上“散步”,就把障碍物,让他可以更自由得行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终究还是厌倦了,觉得哥哥是个累赘,她在进屋时会赶紧将房门紧闭,生怕被别人看见甲虫格里高尔,但又怕窒息似的迅速打开窗户进行深呼吸,仿佛房间中的空气因为这只大甲虫而变得十分污浊一般。

在房客发现甲虫并想要退租时,妹妹的反应十分激烈,也可以说她完全爆发了。“他一定得走,这是唯一的办法,父亲。你们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认为这就是格里高尔。我们好久以来都这样相信,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地纪念着他。可現在呢,这个东西把我们害得好苦,赶走我们的房客,显然想独霸所有的房间,让我们都睡到沟壑里去。”在这里,妹妹把哥哥贬的一文不值,把哥哥贬称一个自私,邪恶的魔头,“哥哥”变成了“这个东西”。

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们哭了一场之后便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赶走了房客,三人一齐请假出去旅行,想换一所房子,给年轻貌美的葛蕾特找亲家。对于格里高尔的离开,他们有一些难过,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解脱。

以上出现的场景只会发生在神话世界里,可是这些场景也的的确确揭示了真实的现状,“异化”的出现是可悲的,令人寒心的,尤其是父亲的这个形象。可这却又是十分现实的,在那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中,即便是亲人,如果不能给别人带去利益,甚至成为他人的负担,就会遭到唾弃,这个现象也是作者在强烈控诉的。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人会生病,当你生了一场无法被治愈的病,你的所有生理活动都需要家人帮助时,出于亲情,家人会心甘情愿地帮你,但是久而久之,你给家人带去的负担与压力也会累积,终究会成为家人的痛苦,我家隔壁有一个卖睡衣的阿姨,有一天,一个妇女来店里买了一套儿童睡衣。这是他给卧病在床的儿子买的最后一套睡衣,他出生就患了瘫痪,家人一直照顾着他,十分辛苦,这位母亲对于儿子的弥留之际,表达出来的更多也是一种解脱,她的说法是:“我已经仁至义尽了。”《变形记》中的妹妹也是仁至义尽了,她没有被社会完全异化,她的转变更多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第三,强调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所用语言十分简洁,素朴,但是却也将人物行为、心理描写得十分细腻,深刻。比如文章的开头,主人公在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他的内心有一点惊讶,但是更多的是忧虑,是对工作的担忧。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外貌与动作描写,表达出主人公焦虑与忧郁的心情。在刻画妹妹这个形象时,作者也用了十分细腻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将妹妹的转变刻画的十分清晰,将妹妹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对其他人也是一样,正是这种细腻的,一丝不苟的刻画语言,让这部小说更加生动,让这部小说的意蕴更加深刻。

《变形记》从表现主义来看有着许多表现主义作品有的特征,它融合了许多对立的因素,创造了虚幻的世界,对人物的心灵体验的刻画十分精致、细腻,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变形记》更加意味深长,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蒋小艺,论文题目:《反叛与异化——以《变形记》为例浅析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评《琼斯皇》中20次鼓声对人物命运不同程度的影响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