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不止是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并将继续投入213亿元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
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8月23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城管委获悉,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将于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对垃圾分类标准、投放要求、收运及处理过程进行系统介绍。
据悉,新版《指导手册》分为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等内容。新版《指导手册》还对4类生活垃圾详细举例,并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指导市民做好垃圾分类。
目前,北京市一些垃圾处理设施及科普基地都可以团体预约参观,市民可以提前预约。
多维解读
角度一:文明是管出来的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可以说,明确的行为指导,严格的法律约束,能更切实有效地帮助公民养成文明的习惯,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角度二:垃圾分类,要从教育入手
不论是指导垃圾分类的具体措施,还是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总之,要让这一环保行为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除了法律的监管要及时跟进外,还应该从根本上进行引导。从孩子抓起,从教育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角度三:信息化时代,垃圾分类也可以智慧管理
部分社区采取智能化手段,帮助居民进一步处理好生活垃圾,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充分展示了现代化高科技的另一种“神力”。比如北京的智能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奖励机制,垃圾分类小程序的开发等,也为市民带来了便利。互联网时代下,一些与垃圾分类相关联的衍生物应运而生,为这项工作的推广和实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角度四:垃圾分类催生新职业、新商机
垃圾分类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变局,它不仅带火了不少现有的生意,也创造了很多新职业、新商机。
比如在上海正式开始执行“史上最严格垃圾分类”新规以来,淘宝企业服务平台上,分类垃圾桶的成交量增长超7成;同时,一项新的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也应运而生。有的“代收垃圾网约工”已经能做到月入过万。此外,垃圾分类的相关职业薪酬也很可观。
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
◎韩维正
随着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国已经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今年8月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就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一边是新企业大量涌入这片财富新“蓝海”,而另一边,该领域的先行者“小黄狗”公司却传出了财务危机。那么,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纵观生活垃圾的“一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
在分类环节,各大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条例,就是把分类环节固定在了居民家里。这首先將带来垃圾桶的需求上涨。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将产生大量对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这就给“垃圾识别”等辅助类小程序的开发带来了市场。
在投放环节,虽然长期存在着“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回收体系。但由于覆盖不全面、沟通成本高,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多时候还是直接面对小区垃圾桶,形成“居民——垃圾桶——拾荒者——废品站”的链条。但在这一链条中产生的收益并未反馈到居民手中,许多企业正是看准这一点,找到了切入点。比如推出街头自动回收机,居民投入可回收品后可以即时返现,“小黄狗”就是代表。又或者提出免费上门回收服务,“爱回收”就是典型。这一环节也是目前企业涌入最多的。
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并未改变原有的回收形态,只是替代了废品收购站、拾荒者的环节。同时,这些企业大多只涉及可回收垃圾,但这部分垃圾在垃圾总量中占比可能不到10%,剩下约90%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转运更值得关注。
尤其是运输环节。早有不少网友反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却被垃圾运输车“一锅烩”,是对自己垃圾分类信念最大的打击。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运输,不仅事关垃圾回收的效率,也事关人们对政策的信心。
在处理环节,则是设备生产商与数字化改造的机遇。比如阿里正在与相关设备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垃圾焚烧炉,减少人工干预的次数,提高垃圾处理设备的效率。微软也在尝试通过添加传感器装置,对现有垃圾桶进行低成本改造,同时实现垃圾数据采集,通过云端建立个人信用及奖励机制。
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客户,利润也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传导。比如,用“湿垃圾”焚烧发电,就把一部分电力收益转移到了垃圾分类产业;用餐厨垃圾喂养用作饲料的虫子,就能把养殖行业的利益链接入垃圾分类产业。
未来,这样的垃圾“再资源化”的路径和企业应该越来越多。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摆脱“投资人钱花完就关门”或靠政府“输血续命”的困境。
(摘自“人民网”2019年8月23日)
青年观点
★网友“远方”:垃圾不能单靠“捡”,更需要管住“扔”。随手扔出的垃圾,有时甚至可能需要别人“用生命去捡起来”。管理者需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定,简单的劝导和处罚并不是完全的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冯家豪:通过这样的回收系统,所有的回收垃圾,都成为以往被丢弃垃圾的减量,回收的越多,减量则越大。我们考量垃圾分类的工作是否有效,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另一个是丢弃垃圾的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