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教育

2019-09-10 07:22:44孙静
教育家 2019年46期
关键词:校本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孙静

近几年大力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提供了契机。全面搜集、整理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文化课程体系,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意义重大。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确立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是对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还是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这种教育,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塑造民族个性、开放民族情怀、提振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导向作用,促进上述教育功能的实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目前学校教育的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可确立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正确判断非物质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自主的积极态度。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相应的教育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近几年大力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提供了契机。全面搜集、整理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文化课程体系,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课程建设方式:一是穿插法,即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穿插介绍与授课内容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或者文化现象;二是附加法,即在不改变主课程授课内容和目标的前提下,以一篇文章、一张光盘或一节课等方式,附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式、主题于其中;三是渗透法,即在主课程的授课设计过程上下功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有机渗透到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四是编撰法,即编辑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用教材。

打造教师队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教师素质: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知识,形成对不同民间艺术的正确态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利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与民间艺人多沟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中心,使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

构建教育网络。非物质文化教育与开放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文化传播价值,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教育,既可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教育资源,又可以聚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授课、网上讨论等途径,使每个学习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向开放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习者提供快捷、灵活、自由、广阔的文化教育平台。

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许多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的现状下,应该大力探索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真正唤醒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校本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