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最近在一家超市的电商平台上买过几次东西,没有一次是“准时”送达的。这个“准时”是平台所承诺的时间:一小时。
事实上,我本来也不想那么快就收到这些商品,因为这些都是我计划在第二天吃的食品,并不着急“催货”。奇怪的是,每次送货员都会在半路给我打电话,解释说可能会晚一点到达,他们请求能够先点击“送到”,并保证“一定送到”。
我有点不快,但还是配合了他们。我知道,能否“准时”送到和他们的收入有关。平台如果有心,应该能够监控到他们送货不规范,因为几公里的距离,才出发几分钟是不可能“送到”的。问题出在前段的捡货环节,而要提高效率,需要改善各个环节,甚至需要技术上的革新。
挂电话之前,我告诉一个送货师傅:“不用那么着急,慢慢过来。”他根本没听进去,急匆匆挂断电话,我能想象他电瓶车马上加速向前冲的样子。在小区里,我也经常看到行色匆匆的送餐员,有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跑起来。在小区门口被保安拦住的时候,他们会万分焦急,“马上就超时了”。
看新闻说,大风刮倒大树,砸死了一名送餐员。这個大风天行进在街头的送餐员,平日连8元一包的烟都不舍得买,被树砸到的时候,他这个月已经送了400多单,这是他从事这份工作的第一个月,还没有拿到工资。为了送外卖,他买电动车花了不少钱,这个投入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这个体系里有一种让人不安的节奏。在每一个送餐员的眼神中,你都能发现那种急迫感,那种压力和热望。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步,其实都意味着钱。一旦入行,没有谁可以从这个节奏里逃脱,只会争分夺秒,越来越快。即便是在恶劣天气,他们也无法停下脚步,确切地说,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双腿的控制权。
那位被倒下的树砸死的送餐员,其实是对我们的提醒: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快吗?我们考虑过送餐员的安全吗?有平台承诺30分钟送到,就有平台承诺29分钟。对速度的追求,又何时是一个尽头呢。对你我这样的消费者而言,至少需要偶尔的反省时刻,尽量不要催促他们。 (摘自《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