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权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对电脑的直接兴趣,可谓“与生俱来”,与其他学科相比,可谓“得天独厚”,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和维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重视开端,防止学生沉迷游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上一节信息技术课时,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困难是挫伤学习兴趣的一根看不见的“魔杖”,会窒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望难却步”。如何击败这根“魔杖”呢?这需要教师将一些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概念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使他们每次进入电脑室,都抱着“玩”的心态,在快乐中学。让学生探究学习知识充满整堂课,尽而也就不会去玩游戏了。
二、少说多练,增强学生成就感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练习时间占80%,演示和讲授的时间只占2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做到讲的内容少而精,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实际要求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作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然后根据他们的操作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
四、鼓励创新,确保学以致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例如,我在教学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大胆设计,从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仅掌握了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另外还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工作。比如自己动手打印材料;利用计算机,输入学生考成绩,核算所需的基本数据;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在网上获得有关资料。并且对每一次任务进行评价,指出问题的同时,加以鼓励。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了实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地“玩”,而是带有目的性地学习,从而使學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