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日前确诊两例由内蒙古输入型的鼠疫患者后,这一淡出人们视线的高致命性传染疾病引发广泛关注。针对大众关心的有关鼠疫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内权威专家。
什么是鼠疫,如何传播?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汪诚信对记者介绍,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偶尔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鼠疫的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鼠—蚤—人”,另一种则是“人—人”传播,是指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这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人类历史上一共经历了3次鼠疫大流行。时至今日,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鼠疫已得到有效监测与控制。最近一次较大规模流行是2017年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目前,我国鼠疫病例已非常少见,但并未绝迹,只在2009年出现12例,此后10年,每年仅有几个病例,甚至没有。
普通人如何防治?由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担心的人近期出门可以戴上口罩,最好选择专业医用口罩;还要勤洗手,尽量不去人群拥挤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生活中多运动,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开传染源,不要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如鼠類、旱獭等;严禁打猎、剥食动物,避免处理不明死因的动物。跳蚤叮咬是肺鼠疫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活中可使用驱虫剂驱赶跳蚤。若近期去过疫区或接触了鼠疫患者,事后应隔离观察9天,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