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林
一、预算控制原则的含义
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是企业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活动。从广义上说,预算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预算活动的过程作为一个控制系统看待,在整个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预算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形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个全过程的控制系统。从狭义方面看,预算控制不包括预算编制,而是将编制好的预算,作为业绩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定期将实际业绩和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主要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事中监控系统。根据自己多年的企业财务工作经历,笔者想就预算控制原则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从广义方面进行阐释。
二、预算控制原则在预算管理各环节的运用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的组织、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监督、考评等一系列的预算活动。在它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运用和贯彻这些预算控制原则:顾全大局原则、加强过程控制原则、重要性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相结合原则、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原则。
(一)、预算编制中的控制
1,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必须坚持顾全大局、事前控制原则。由于预算主体站的角度不同,以及参与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预算管理活动的态度各不相同,甚至怀有抵触情绪。因而,在预算编制环节,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的控制:不能以各预算单位无约束的计划与意愿,进行随意编制,公司高层必须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全面的事前控制,使编制的依据保持预测的科学性,内容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体现公司的财务政策、总体原则和要求.
2,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体现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相结合原则 收支定额要参考专业人员的意见,进行测算(如材料定额、人工工时等预算标准,要经产品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测算),重点突出,对关联度高、可控性强的项目,甚至要集体讨论分析、测算后,方可进行编制。3,对编制程序进行事前控制原则,企业预算编制要采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上下结合、逐级分解指标”原则和分层预算的编制程序。对基层单位草编的层级预算,要能大致的反映本层级的业务实际。各部门汇总的部门预算,既要协调本层级的部门预算,又要汇总、平衡、审核下一级的预算。经过本部门的负责人批准,主要的预算指标报告给上一层领导或主管部门,讨论通过或驳回修改。通过的预算再逐级下达给下级部门执行。
(二)、预算审批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到事前控制原则
从公司战略高度看,各预算主体有夸大支出预算或压低收入预算的冲动,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会有不一致现象。所以,企业应当在预算(决策)权分配、预算内授权、预算外授权等方面,贯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预算审批前的控制,就涉及资金支付的预算内事项、超预算事项、预算外事项建立规范的授权批准制度和程序,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重复审批现象的发生。对于预算内常规事项的预算,就按正常的事先规定的授权,进行审批。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非常规或金额重大事项,应当实行严格、特殊的审批程序,经过较高的授权批准层审批。比如:某家准备挂牌上市的公司就规定要报经管会审批;金额重大的,还应报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预算执行单位提出超预算或预算外资金支付申请,应当提供有关发生超预算或预算外支付的原因、依据、金额测算等资料。任何收入预算,要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和管理层的目标利润一致,业务部门根据经营环境、市场行情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既不能怕完不成而压低收入预算,也不要脱离实际去浮夸收入,从而带来完不成预算,使预算失去严肃性的风险。
(三)、预算执行中,做好事中控制,贯彻过程控制、重要性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1,为了完成预算任务,使预算执行的进度与业务一致,防止公司发展的大起大落现象。必须在预算执行环节,运用过程控制的原则,把它作为完成预算任务的手段。
2,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即具有强制性,各预算执行单位就必须安排去实施,将财务指标层层分解到底,落实到各基层单位如小组甚至到人,形成各层次的责任体系。对预算执行控制,必须采用鼓励与约束的控制手段,在实施中抓住重点预算的执行环节,特别是能产生收入或支出的重要项目。
3,严格做好预算执行的几个控制点:①对预算执行进度及结果的频繁反馈和警醒,如某个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了预算与业务进度比打分法。②采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的激励相结合方式,调动预算执行的积极性。③、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要及时做好真实、完整的记录,为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提供技术基础。④贯彻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以及对预算执行的核算系统进行控制。
4,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定期向企业的预算考核部门,及时汇报预算执行进度,以及发现的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尤其是金额特别大、差异表现异常、性质重要的项目,要查找差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等。比如某家拟上市企业,就在内部建立了财务预算的分析制度,由企业的经管会,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全面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措施,纠正预算执行偏差。
(四)、预算调整过程中的控制原则
坚持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相结合、重要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事中控制原则
1,事中控制原则 预算调整是由于某些原因,原有预算出现较大偏差或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況时,对原始预算所作的修改。只有经过严格的预算控制后,才会减少不合理的预算偏差,预算执行的表现出来的数据,才能正确反应出业务进度,以及对业务对资金的真实需要,以及溢缺情况,才会使预算调整的理由更加合理。
2,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
则 一旦制定并通过的预算,没有出现原始规定中的情况,原则上不予调整。预算执行中出现允许调整的情形:如经营环境、政府的法律、政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以前预算编制的根据,以及相关性基础产生变化,预算编制时没有考虑到预算假设的影响因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要调整的预算,由预算单位向上一级预算管理领导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注明申请调整的理由,并提供相关的证据,企业预算具体工作部门(建议由财务部门承担这一职责),进行综合汇总,经过适当批准的,规模大的形成调整预算,再下发预算执行单位,继续完成。3,重要性原则:调整事项不能偏离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以及预算目标。使各项调整后的预算,能够在经济上实现最优化。调整重点应放在预算执行中遇到差异大的、性质重要的、非正常的、例外的关键性项目。
(五)、预算监督中的过程控制原则
1,预算监督是企业预算的核心,在预算监督过程中,必须贯彻过程控制原则,在企业现有内控制度基础上,强化预算的日常、月度、季中、中期评估、预测、期末考评过程的控制。
2,企业预算内部监督部门,定期对预算主体的预算报告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形成的審计报告,及时反馈给考核部门和预算主体。作为预算调整、改进内部管理和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来参考。
3,总之,对企业预算监督的控制,主要体现在:①预算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处理建议等监督内容。②预算监督的方式、手段、效力。③预算监督部门或人员,要独立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评的部门或人员。
(六)、预算考评过程中,要贯彻好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配合一致,搞好事后控制的原则。
1,预算业绩的考核主要通过定期的业绩报告来进行,反映了预算控制的成果。以阶段性或最终的预算执行结果为内容的业绩考评,要贯彻好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配合一致的原则,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年度考核联系起来。预算考评以业绩报告的差异分析为重要依据,通过对考评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过来,考评结果又对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新预算控制的基础,所以,预算考评也要贯彻预算的事后控制原则。
2,通过预算控制,使预算活动始终围绕既定的预算目标进行,从而使预算的业绩考核更加客观、合理、有用,也更加体现出预算应有的价值。
三、预算控制原则的意义
总之,可以把预算管理简单的看作一种控制机制,贯彻预算控制原则,对企业主要有如下意义:
1,最大化地保证预算得以实现。
2,通过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的比较,能够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预算责任单位范围内的实际业绩,揭示目标与实际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3,能够反映原始预算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以及决定修改原始预算是否必要,使之更有利于目标的科学与合理。
参考文献
[1] 蔡佩莹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年6月北京第1版 财务管理与会计内部控制实用工具大全
[2] 汤谷良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 高级财务管理
[3] 张云亭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顶级财务总监----战略、资源、理财与控制
[4] 解统兴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企业行为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