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2019-09-10 07:22陈燕红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环流热力环节

陈燕红

【摘 要】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往往需要设置多个教学环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置了新课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引入生活情境、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习题巩固、课后探究、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热力环流;教学环节

评价一节地理课的质量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包括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等;(2)课堂结构,即导入、讲授、活动、互动、反馈、总结等活动的整体过程,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3)教师的教学技巧;(4)学生参与度;(5)教学效果。因此,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往往需要设置多个教学环节,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应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热力环流”为例,谈一谈地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一、新课导入

导入又称导课,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的组织行为。新课导入就像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给学生带来疲倦。

高超的导课艺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张图片、一个问题、一则新闻、回顾旧知识等,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热力环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导入的片段如下。

教师引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紧要关头处,但天突降山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观看视频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怎么这么巧,此刻来雨?难道真有天神吗?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大雨来呢?你能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吗?”

该视频内容精彩,寻找科学理论成为学生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新课导入如同“凤头”般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一张图片、一个问题、一则新闻等,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學习目标。在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时间点。新课导入后,教师就要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让他们确立学习任务,把握学习方向。二是明确内容。教师应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阐述学习目标,包括“学什么”“怎么学”“要掌握哪些”“学了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 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三是体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理念。四是展示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尤其是在高三年级的课堂上,应通过PPT把课程标准、命题规律、考向预测向学生展示。直接展示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

三、自主学习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关于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学,如气温、气压以及高度之间的关系,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环流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开动脑筋,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在师生集体讨论时,学生发现自己理解正确,将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发现自己理解有误,将能促使其虚心听讲,或积极反思。学生通过自学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课堂教学才会因生成而精彩。

四、引入生活情境

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地理原理,那么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忘记。教师若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来解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就能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家里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高处?北方地区房屋内的暖气片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学生通过思考,知道空调吹出的是较重的冷气,冷气会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所以空调要安装在高处,而暖气片的安装则相反。这两个例子将地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这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增强了学科的魅力,人地协调观在课堂中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五、实验观察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方式,它发生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受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水平的气压差异又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郊环流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陌生,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它们的形成,让学生见证“神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实验探究】

实验器具:一个玻璃箱或塑料薄膜箱 (长约50厘米,宽15~20厘米,高25厘米)、一碗冰块、一碗较热的水、一支香、一个打火机等。

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1)将一碗冰块和一碗热水分别放置在玻璃箱或塑料薄膜箱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箱子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支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箱子内的飘动情况。

当所学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积极思考,甚至自己动手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六、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教师先指导两名学生测得室内温度是25℃,碗内水的温度是50℃,接着指导另一名学生点香,然后开始指导大家观察,让学生发现烟雾运动方向的特点,最后分析原理。在冰塊上方,白烟下沉,然后流向热水碗,在热水碗处又上升,再流向冰块上方,形成了环流。这是因为空气冷却收缩,气压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于是在水平方向烟雾由高压流向低压。整个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合作探究2: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与同桌或小组成员探究,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说出原因及大气环流的过程。

合作探究3:教师请一个小组代表分析从山谷 “风”的产生条件,为大家找到科学的真理——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气凝结成雨。

合作探究4:教师请另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展示,讲解说明该热力环流的过程。

合作探究教学环节能真正暴露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气温、气压、海拔之间的关系,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突破重难点时,教师不妨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达到思维碰撞、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学以致用

首先,学生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按教师要求先分别画出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示意图(图略)。接着,教师开始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应用原理,总结方法,掌握规律,最终达成解决地理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分析 “巴山多夜雨”现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发现身边的地理科学,形成持续的学习力和研究力,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八、课堂小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该环节不仅要回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目标,更要总结学习方法。

九、习题巩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巩固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可设置5~8分钟的练习巩固环节,这是落实基础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十、课后探究

在该教学环节,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布置课外研究活动,如研究季风活动的成因、调查本城市工业规划区与城区中心的距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布置课外练习,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的目的。

十一、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理解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自我研究。教师能够备好课不等于就能够上好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成效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思考有待改进之处,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改善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同时,地理课也很容易与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课堂优势。利用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势,发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能使学生处于思考的兴奋状态,获得高效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势能让学生更关注地理,热爱地理科学,弘扬地理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环流热力环节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热力开季
渐近夏日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名师开讲:2017年高考数学命题热力榜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