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校记

2019-09-10 07:22:44李玉平梁新媛

李玉平 梁新媛

[摘 要] 唐作藩先生主编的《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语言学辞典,成绩斐然,资料丰富,为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者和学习者查找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辞典在编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校的问题,影响了辞典的使用。本文列举辞典“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失校问题数则,以供辞典再次修订时作参考。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校记;语言学辞典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志码]A

2007年5月,唐作藩先生主编的《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1](以下简称《大辞典》)出版(该书曾由远帆世纪出版社和中华辞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过“征求意见本”)。这是截止到目前二十一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语言学辞典,共收录词条一万余条,计280万字,内容十分广泛,规模宏大,资料丰富。收录了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文献资料、刊物、论著、人物、社团名称及语言文字方面的名词术语等,为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者和学习者查找相关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学者对《大辞典》多有援引,如马庆株 [2]1、洪成玉[3]94、冯蒸 [4]30等,李玉平 [5]149则较早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大辞典》进行了评价。

一、发现的相关问题

《大辞典》的编纂与出版在语言学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成就巨大是应该肯定的,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梁新媛、李玉平[6]42曾对《大辞典》的“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内容进行校对,发现了一些审核和校对不细致的问题,本文继其后,对《大辞典》的“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内容再次进行校对,又发现了不少问题,这里摘抄出来,希望能给《大辞典》的修订工作提供一些帮助。我们此次校对,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类:

(一)人物生卒时间问题

1.第896页,“郭绍虞”条第1行,“(1844~1986)”,当为“(1893~1984)”。〇按,据何旺生[7]中“郭绍虞的生平”所记,“1984年6月23日,郭绍虞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 另据《辞海》[8]794和《大辞海》[9]231及高更生、谭德姿、王立廷[10]、《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一卷》[11]343记载,“郭绍虞”的生卒年当为“(1893~1984)”。

2.第899页,“何耿丰”条第1行,“(1934~ )”,生年“1934”当改为“1933”。〇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2]476“何耿丰”条,何耿丰生年为1933年,又据苏全执笔的《奖掖后学的何耿丰》条[13],详载何先生生于1933年4月,当据改。

3.第900页,“和志武”条第1行,“(1930~ )”,卒年当补充为1994年。〇按,杨福泉的博客有《从东巴到著名学者——怀念和志武研究员》一文,原载于《云南日报》(1995年2月11日),可知和志武卒于1994年。当据补。

4.第908页,“黄绮”条第1行,“(1914~ )”,去世时间应当为2005年。〇按,据新华网石家庄12月24日电,12月23日17 时,黄绮因重症肺感染、呼吸循环衰竭医治无效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1岁。当据补。

5.第911页“贾彦德”条第1行“(1930~1996)”,卒年1996年当改为1995年。〇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2]50“贾彦德”条及贾彦德[14]一书封底简历所记“贾彦德(1930.12.13-1995.9.23)”,故贾彦德卒年当更正为1995年。

6.第915页,“金启琮”条第1行,“(1918~ )”卒年当为2004年。〇按,2005年,《满语研究》第二期“书讯”记载,《金启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出版,由此可以断定,金启琮为2004年逝世,当据补。

7.第921页,“李范文”条第1行,“(1931~ )”,生年1931年当为1932年。〇按,李范文本人论文[15]的“作者简介”,记载其出生于1932年。另陈建初、吴泽顺[12]687“李范文”条,“1932年11月生”,当据改。

8.第924页,“李人鉴”条第1行,(1914~ )去世日期当改为2004年。〇按,2016年12月23日《泰兴日报》于第三版发表文章《李人鉴的古籍研究生涯》,记载李人鉴“2004年1月逝世。”当据补。

9.第930页,“梁东汉”条第1行,(1920~ ),卒年当为2006年。〇按,大华网-汕头日报2006年3月7日发表讣告,梁东汉于2006年3月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当据补。

10.第937页,“刘君惠”条第1行,“(1912~ )”当调整为“(1912~1999)” 〇按,刘波文[16]所记,刘君惠“1999年10月去世”,当据补。

11.第943页,“卢文弨”条第1行,“(1717~1796)”,当改为“(1717~1795)”。〇按,朱乐朋[17]曾考证卢文弨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當据改。

12.第950页,“骆鸿凯”条第1行,“(1892~1954)”卒年当改为1955年。〇按,陈建初、吴泽顺[12]504记骆鸿凯卒年为1955年,另据骆鸿凯著《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后记,可知骆鸿凯确为1955年逝世。

13.第972页,“史金波”条第1行,“(1939~ )”,生年当改为1940年。〇按,马光《史金波教授》一文[18]明确记载史金波教授1940年3月生。

14.第972页,“史梦兰”条第1行,“(1813~1889)”,卒年当改为1898年。〇按,据吴晶[19]和高周[20]的专门研究,史梦兰卒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当据改。

(二)著作、论文名称问题

1.第899页“何九盈”条第6行,“《古代汉语词汇讲话》”当为“《古汉语词汇讲话》”之误。〇按,考察未见有《古代汉语词汇讲话》一书,经核查,《古汉语词汇讲话》为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为何九盈与蒋绍愚合著。

2.第899页“何融”条第6行,“《论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当为“《谈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〇按,何融《论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论文未见,据陈建初、吴泽顺[12]56“何融”条和中国知网,相关论文有1篇,为《谈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第4期)。

3.第910页,“黄宗羲”条第7行,“《易数象数论》”当为“《易学象数论》”之误。〇按,核查原书,黄宗羲无《易数象数论》一书,其著有《易学象数论》一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由郑万耕点校。

4.第913页,“蒋冀骋”条第12行,“《说文段注改篆研究》”疑当为“《说文段注改篆评议》”或“《说文段注改篆简论》”。〇按,核查原书,蒋冀骋的《说文段注改篆研究》一书未见,却著有《说文段注改篆评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另据中国知网,蒋冀骋有《说文段注改篆简论》一文(《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2期)。因此“《说文段注改篆研究》”当为二者之一之误。

5.第917页,“孔广森”条第6行,“《春秋公羊通义》”当为“《春秋公羊经传通义》”。〇按,核查原书《春秋公羊经传通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孔广森。

6.第920页,“李伯超”条第3行,“《汉语风格学源流》”当改为“《中国风格学源流》”。〇按,据核查原书,《汉语风格学源流》一书未见,相关书籍有1部,为《中国风格学源流》,1998年由岳麓书社出版,作者李伯超。

7.第921页,“李传书”条第12行,“《言文对照诸子集成》”当为“《文白对照诸子集成》”。〇按,核查原书,《言文对照诸子集成》未见,只见许嘉璐主编、李传书参与编译的《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8.第922页,“李家浩”条第5行,“《信阳楚简“浍”字及从“夹”之字》”当为“《信阳楚简“浍”字及从“ ”之字》”。〇按,据核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中收录其论文“《信阳楚简“浍”字及从“ ”之字》”。

9.第923页,“李临定”条第6行,“《现代汉语八百句》”当为“《现代汉语八百词》”。〇按,核查原书,《现代汉语八百词》为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由吕叔湘主编,蔡文兰、李临定等人增订。

10.第923页,“李茂康”条第10行,“《汉语词族研究的沿革、方法和意义》”疑当为“《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〇按,据核查中国知网,《汉语词族研究的沿革、方法和意义》一文未见,相关论文有1篇,为《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作者刘又辛、李茂康。

第11行,“《辭书编纂与声训材料的引用》”当为“《辞书编纂对声训材料的引用》”。〇按,据核查,原文题名为《辞书编纂对声训材料的引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作者李茂康。

11.第924页,“李人鉴”条第6行,“《关于句法结构分析方法问题》”当改为“《关于语法结构分析方法问题》”。〇按,核查《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第241页载有李人鉴《关于语法结构分析方法问题》一文,当据改。

第7行,“《略论古汉语里用‘之’字充当补语》”当为“《略谈古汉语里用‘之’充当补语》”。〇按,据核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原文,原题为“《略谈古汉语里用‘之’充当补语》”,当据改。

12.第926页,“李熙升”条第6行,“《国语大词典》”当为“《国语辞典》”。〇按,核查原书,未发现李熙升所著《国语大词典》。经考察相关辞典有1部,为《国语辞典》,民众书林出版社1991年出版,作者为李熙升。

13.第927页,“李行健”条第8行,“《现代汉语规字典》”当改为“《现代汉语规范字典》”。〇按,核查原书,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

14.第930页,“梁光华”条第4行,“《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当改为“《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〇按,核查原书,《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未见,相关书籍有1部,为《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作者为(清)莫友芝,梁光华注评。

15.第932页,“林伦伦”条第11行,“《标语调查及其与广州话的关系》”当改为“《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〇按,核查知网,《标语调查及其与广州话的关系》原文未见,通过核查,相似论文有1篇,为《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又《科技日报》于2005年12月20日发表文章“《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林伦伦,当据改。

16.第933页,“林尹”条第9行,“《文字学概要》”当改为“《文字学概说》”。〇按,核查原书,《文字学概要》为裘锡圭所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相似书籍有《文字学概说》,由台湾正中书局于1977年印行,著者林尹。

17.第934页,“林玉山”条第14行,“《新编小学生十用词典》”当改为“《新编小学生十用字典》”。〇按,核查原书,《新编小学生十用词典》为学苑出版社1998年出版,作者为康强生。《新编小学生十用字典》为海天出版社1992年出版,作者林玉山。

18.第939页,“刘台拱”条第6行,“《论语补注》”改为《论语骈技》”较好。〇按,据核查,清刘开有撰《论语补注》三卷,而非刘台拱所撰。据陈建初、吴泽顺[12]745和《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1]706“刘台拱”条,当改为“《论语骈技》”。

19.第944页,“陆玑”条第2行,“《诗疏》”当改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〇按,核查原书,《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有中华书局1985年版,陆玑撰。

20.第945页,“陆尊梧”条第11行,“《古代诗词典故辞词典》”当改为“《古代诗词典故辞典》”。〇按,核查原书,《古代诗词典故辞典》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编者为陆尊梧、李志江、白维国、厉兵等。

21.第949页“罗振玉”条第19行,“《梦韦 阝草堂吉金图》”当为“《梦郼草堂吉金图》”之误。〇按,核查原书,《梦郼草堂吉金图》为台联国风出版社1967年出版,由罗振玉编著,“韦 阝”当为“郼”字之误。

22.第953页,“马叙伦”条第10行,“《老子核诂》”改为“《老子校诂》”较好。〇按,《老子核诂》为1924年家刻本,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后改名为《老子校诂》,由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第23行,“《石鼓文疏证》”当为“《石鼓文疏记》”。〇按,核查原书,《石鼓文疏证》一书未见,《石鼓文疏记》为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23.第960页,“彭兰玉”条第11行,“《新编普通话测试与训练教程》”当为“《新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〇按,核查原书,《新编普通话测试与训练教程》一书未见,《新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彭兰玉、孙叶林。

24.第962页,“钱大昕”条第8行,“《十驾斋养心录》”当为“《十驾斋养新录》”。〇按,核查原书,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25.第970页,“沈家煊”条第10行,“《不对称与标记论》”当为“《不对称和标记论》”。 〇按,核查原书,《不对称与标记论》一书未见,《不对称和标记论》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作者沈家煊。

26.第985页,“王红旗”条第17行,“《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当为“《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〇按,据核查中国知网,《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一文发表于《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作者王红旗。

27.第1040页,“郑玄”条倒数第1行,“《汉书》”当为“《后汉书》”。按,《汉书》作者为东汉早期的班固(32-92),而郑玄(127-200)在班固去世时还未出生,是不可能在《汉书》中有传的。考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卷六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中有《郑玄传》,当据改。

(三)单位名称问题

第916页“柯蔚南”条第2行,“普斯顿大学”改为“普林斯顿大学”较好;第931页,“廖秋忠”条第2行,“台北师范大学”疑当为“台湾师范大学”。〇按,据核查,不存在台北师范大学,名称相似的学校有一个,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或称为台湾师范大学。当据改。

(四)籍貫问题

第929页,“李舟”条第一行,“唐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人”当改为“唐甘肃陇西人”。〇按,王国维先生[22]考证李舟为“陇西县男”,严寅春[23]考证李舟为陇西成纪人,故当据改为“唐甘肃陇西人”更好。

(五)顺序编排问题

《大辞典》按人名音序排列。则:第915页“瞿霭堂”条当放在第965页“裘锡圭”条之后,“屈承熹”条之前;第916页“瞿秋白”条当放在第965页“屈承熹”条之后,“全学锡”条之前;第931页,“林焘”条应放置在第933页“林水檺”条之后,“林万春”条之前。

(六)人名字号问题

1.第907页,“黄典诚”条第1行,“字伯虞”当为“字伯虔”。〇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2]477和《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1]748“黄典诚”条皆称“字伯虔”,又据张荣仁、唐崧《语言学大师黄典诚》[24]所记,当改为“字伯虔”。

2.第898页,“杭世骏”条第2行,“字谨甫”当为“号堇浦”。〇按,根据《辞海》[8]851“杭世骏”条和徐旭[25]研究,杭世骏“号堇浦”,当据改。

3.第910页,“黄宗羲”条第2行,“又号梨州”当改为“又号梨洲”。〇按,中华书局于2011年出版过《黄梨洲文集》,为清代黄宗羲所著,陈乃乾编。

4.第914页,“焦竑”条第2行,“号漪”当为“号漪园”。〇按,据龙晓英[26]所考,焦竑有“漪园”等号,无“漪”号,当据改。

5.第917页,“孔颖达”条第1行,“字仲远”当为“字冲远”之误。〇按,据考察,陈建初、吴泽顺[12]744,《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1]697“孔颖达”条及《辞海》[8]1258,均记孔颖达“字冲远”。当据改。

6.第918页“兰茂”条第2行,“性天风月子”疑当为“洞天风月子”之误。〇按,据张克梅[27]研究,“洞天风月子”为兰茂多个别号之一,而无“性天风月子”的别号,疑当为“洞天风月子”之误,当据改。

7.第935页,“刘复”条第2行,“笔名寒”当为“笔名寒星”。〇按,据《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二卷》[11]725“刘复”条记载,“笔名寒星”,当据改。

8.第937页,“刘君惠”条第1行,“名道騄”疑当为“名道龢”。〇按,据考察,陈建初、吴泽顺[12]629“刘君惠”条“名道龢”。刘波[16]记刘君惠“字道龠(一些刘氏友人写为‘道和’)”,“龠”无“和”音,亦当为“龢”之误。

9.第939页,“刘熙载”条第1行,“晚号窹崖子”,当为“晚号寤崖子”。〇按,刘熙载撰《昨非集》书中有“寤崖子”等章节,其号当为“寤崖子”。

10.第943页,“卢文弨”条第2行,“粲斋”当为“檠斋”之误。〇按,据朱乐朋[17]研究,卢文弨“号矶渔,又号檠斋”。

11.第946页“吕坤”条第1行,“号心吾”疑当为“字心吾”。〇按,《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1]701、《辞海》[8]1461“吕坤”条及冯蒸[28],“心吾”当为吕坤的字。

12.第953页,“马叙伦”条第2行,“晚年号古屋老人”当改为“晚年号石屋老人”。〇按,据陈建初、吴泽顺[12]91和《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1]717“马叙伦”条及郑懿德[29],“古屋老人”当为“石屋老人”之误。

13.第955页,“毛先舒”条第2行,“后改名靧”疑当为“后改名骙”。〇按,据颜鹏、徐国华[30]和《辞海》[8]1532,毛先舒当名骙,而非靧。

14.第956页,“莫友芝”条第1行,“字子翴”当改为“字子偲”,“号目耳叟”当为“号眲叟”之误。〇按,据《莫友芝诗文集·诗学书三绝的文化巨匠(代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记载,莫友芝“字子偲”,“晚称眲叟”。

15.第1010页,“严可钧”条,词条名“严可钧”当改为“严可均”。〇按,《清史稿》[31]记载,“严可均,字景文,乌程人。”清代著名辑佚家。

16.第1040页,“郑玄”条倒数第二行“严可钧”当改为“严可均”,理由同上条;“黄睪”当改为“黄奭”。清代著名辑佚家有黄奭[32],与马国翰齐名,辑有《汉学堂丛书》(一作《黄氏逸书考》) 而名世,也有专门搜集郑玄著作的《高密遗书》,而无名为“黄睪”的辑佚家。

(七)行文表述问题

1.第923页,“李家治”条第13行,“1981年,北京、上海及香港的一些报纸报导了上述实验结果,并被‘计算机世界’评为‘实验首次证明了计算机可以理解汉语’。”表述有语病。〇按,建议改为“1981年,北京、上海及香港的一些报纸报导了上述实验结果,《计算机世界》将其报导为‘实验首次证明了计算机可以理解汉语’。”

2.第976页,“孙宏开”条第10行,“亻登”当为“僜”之误。

二、结语

以上,我们列举了《大辞典》“语言文字学人物”部分中存在的一些失校问题,是在充分肯定《大辞典》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能在《大辞典》修订完善时提供参考。一部高质量、完善的大型辞书的编纂是不容易的,编写之后,还需要更多的人去不断完善和修订、校改,我们不揣固陋,试图在校对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也敬请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 马庆株.促进语言文字和语言学的科学发展——谈“语言学概论”的目的和内容[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1-4.

[3] 洪成玉.古今字辨正[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4-100.

[4] 馮蒸.论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原则与创新——《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和《语言文字词典》音韵学词目表分析[J].汉字文化,2014(5):30-43.

[5] 李玉平.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研究概观 [C]//陈燕,耿振生.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 2007 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主办,语文出版社,2008:149.

[6] 梁新媛,李玉平.《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校记数则[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3):42-44.

[7]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8]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9] 夏征农.大辞海·语言学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0] 高更生,谭德姿,王立廷.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73.

[11] 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 陈建初,吴泽顺.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Z].长沙:岳麓书社,1997.

[13] 徐红燕.语言学家的故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77.

[14]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 李范文.20世纪中国西夏学的回顾与展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8-13+19.

[16] 刘波.文史专家刘君惠学术交游考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73-75.

[17] 朱乐朋.卢文弨文化活动年表[J].潍坊学院学报,2006(1):53-57.

[18] 马光.史金波教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2.

[19] 吴晶.史梦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0] 高周.史梦兰年谱[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21]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编委会.中国语言学大辞典[Z].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22] 王国维.李舟切韵考[M].《王国维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240.

[23] 严寅春.李舟年谱考略[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5):62-67.

[24] 张荣仁、唐崧.语言学大师黄典诚[J].闽台文化交流,2006(3):65-70.

[25] 徐旭晟.杭世駿学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6] 龙晓英.焦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 张克梅.论兰茂在云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28] 冯蒸.桓欢(-on)类韵为近代汉语北方方言普遍特征说[J].语言研究.2013(4):20-36.

[29] 郑懿德.马叙伦传略[J].晋阳学刊,1981(3):43-50+52.

[30] 颜鹏、徐国华.《诗辩坻》与毛先舒的早期诗学思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53-57.

[31]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254.

[32] 曹书杰.黄爽及其辑佚活动始末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59-62.

[责任编辑]甄 欣

Abstract: Zhongguo Yuyan Wenzi Xue Da Cidian edited by Tang Zuofan is the largest scale of linguistic dictionary in 21 century. I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bundant data and references.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a great convenience for philology researchers and learners about searching information. However, some failures about text-proofing happened in the process of edition, which have influenced the using of this dictionary. This text enumerates the failures in philological character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revision of the dictionary.

Keywords: Zhongguo Yuyan Wenzi Xue Da Cidian ;proofreading;linguistic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