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主持人起源于美国。中国最早在1981年的电台广播“空中之友”栏目设主持人,1981年中央电视台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先河。“主持人”这个词出现在中国不过是20多年的时间,即使是追溯到全世界,它的发展历史也不过是80多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主持人从一出现就受到了受众的推崇。
主持人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人物化沟通桥梁,无论是新闻类、访谈类还是其它形式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一直以来作为一档栏目的核心环节,在节目的内容推进、节奏把控和情绪调度中都发挥着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并迅速崛起,新媒体迅速成为了除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之外占据中国媒体舞台的新兴力量。我国的媒体已进入多媒体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裂变,信息的获取、传播方式由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阶段,逐步进入到多落点、多形态、跨平台传播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媒介与人的关系、媒介环境中参与者的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
电视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在众多新媒体迅猛分展态势的冲击下,其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正日趋减弱,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拥有自媒体,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摄影师,这打破了以往受众获取新闻内容的信息源格局,无需记者的介入,每一个新闻事件都能迅速地圖文并茂地传播出去。“人人皆是记者”已经成为常态,人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业界出现了主持人“隐匿化”“功能角色弱化”等观点和现象,不少学者还提出“去主持人化”的颇多探讨,“主持人无用论”等观点也引起了社会热议,应天常同在《南方电视学刊》上发表《“去主持人化”是一个伪命题》作为对前文的回应。他提出,即便是在网络传播中,主持人的设置也由来已久,而且这个媒介环境让主持人更加泛化和多元了,真人秀中主持人的身影也从未消失过。并直接点出“去主持人化”这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去主持人化”隐隐透出了作者的某种专业焦虑和愤激。[3]
虽然学术界对民生新闻没有明确的定义,算不上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概念,但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电视民生新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更加不能替代,而是在节目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人际传播纽带的作用。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民生新闻的传播全然放弃传统媒体,仅依赖于互联网是不可行的。但如果仅依赖于传统电视媒体继续维持生计,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也会越来狭小。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可发展的途径。两者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
2016媒体公信力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公信力最强的是电视,在多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通过各种信道传播的信息堪称海量,各种媒体的公信力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大众对于电视媒体的信赖似乎已成为习惯,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信息传播的介质与方式怎样,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依然是它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加需要有公信力的媒体带给受众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和真实有效的新闻内容信息源。在融媒体的格局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不论传播介质怎样多元、传播手段怎样创新,对于新闻报道的核心,即对新闻事实的获取与挖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与价值导向、对主题的升华和提炼,即使在人人皆为记者的今天,对于掌握同样素材的媒体,因立场、角度、价值观不同,新闻报道都会千差万别。在新媒体时代,最为珍贵的仍是在大众的喧嚣与躁动中能够不盲从、不媚俗。
正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已近十多个年头,当下,“民生新闻”正遭遇着发展的瓶颈,在此时谈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定位与核心追求意义深远,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人际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主持人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进步,以适应媒介环境、受众期待和社会要求,是每一个“主持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电视媒体中的节目主持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责任重大,如今当传统媒体发生颠覆性改变时,这个群体应当要随之转型升级。这既有利于节目主持人职业群体的长远发展,更是传统媒体在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当中重新焕发生机的必经之路。
现在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为了能够生存,一味追求收视率,故意迎合受众口味,媚俗甚至低级趣味,报道内容过于商业化,偏离了新闻报道传播初衷;报道内容偏激,忽视了媒体责任感等问题屡见不鲜,主持人作为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也开始变质。
民生新闻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感情来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三个方面,节目形态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主持人这一重要人际传播角色有着很高的要求和创新发展的需求。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百姓如何去解读政策,如何以百姓乐于接受和喜爱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如何结合当地情况和特色,才是民生新闻的灵魂。
主持人要做好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运营人”,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和多媒体平台语境下,受众更期待一个权威的公知和有平等话语权的对话者,主持人有责任和义务为电视媒体守好这块重要的阵地,对于新闻的立场、态度、新闻背后的价值挖掘,站在其它媒体思想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有着其它媒体无法企及的认知广度,有着其它媒体无法解读的深度,作为媒体中人际传播的重要角色,更好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
融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主持人创新转型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1、角色定位
主持人不再是简单的播报或者说新闻,主持人媒介意志的体现者,是正确舆论导向的宣传者,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要及时地传播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使得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得到彰显和扩大。这方面,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新的形势之下,主持传播的含义、作用以及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都已经有所变化,这也体现在了主持人所承担的角色上,从信息传递者转变为意见领袖。
主持人在纷杂的媒介融合态势下,尤其是民生新闻的主持人,要更加明确自己的全新定位,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新闻综合素养、政治觉悟水平,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深度去参与民生新闻的制作和播出。
2、深度融合
主持人不再只是出境播報,现在,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产品持续出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采、编、播的手段和形式,主持人可以各种移动智能拍摄播放终端,去发现新闻、拍摄新闻,更好地全流程介入民生新闻制作过程,增强与观众互动性。前不久,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全新升级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这是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最新突破性成果,也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空间,新的技术对整个新闻业态有着深深地影响,在全面推进智能技术应用的今天,传统的民生新闻主播,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将自己从原来的单一执行环境,深入融合到整个民生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民生新闻主持人可以利用新的拍摄设备,到新闻的第一现场去发现内容,就在事件发生现场播报,增强实效性和现场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合成主播对话,行程现场话题讨论的场环境效应,增加可视性和受众参与感;可以借助除电视屏幕外的多个媒介平台,进行多方位的推广宣传互动,增强线下的交流和互动性,从而加强受众与栏目的年度,行程话题讨论,维持节目播出后热度。
3、内容空间
各种各样的平台持续出现,渠道种类也逐渐增多,传播的内容也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民生新闻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关注民计民生,民生新闻的目标受众就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化民生新闻主持人除在演播室、新闻现场外,还可以利用多个新媒体平台来收集观众的信息,经过进一步加工发布出去,使得节目在内容上得到极大的扩充和延展。同时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也需要变得更加多元化,以各种先进技术为依托,同时将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短视屏等各种元素的内容发布到不同媒介平台上,与受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部分。
4、挖掘报道深度
民生新闻主持人担当着传统电视媒体的“传声筒”、百姓生活“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人际传播中,对他人观点产生影响,是受众信赖的信息源。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更好把握好这个角色,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凭借个人对新闻事件独特的感受和观察视角、权威性和优秀的信息整合能力,全流程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制作等环节,以独特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人格魅力,实现节目的人格化,避免与其它新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复性,重视挖掘新闻的新闻报道的深度,实现个人品牌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应天常.“去主持人化”是一个伪命题[J].南方电视学刊,2016(3)
作者简介:晋林,女,河北张家口市。1983年5月15号出生。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工作单位:深圳广电集团龙岗广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