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姗
何为教育?教育并非局限于童年或者主要围绕着童年而进行的过程。教育是在一种环境里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个体,都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发现自己。唤起每个人全部的内在潜能。而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或者是不具备充分技能的成人,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发现我们每个人,为生活所能做出的、有意义的、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机会。只要我们有这种机会,我们就愿意为此而不屈不挠的努力。教育是个一生的事业,是个在一种环境里得以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或者“滋养”——所有人在一生中为“发现自己”所做的努力。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如果要给孩子们创建一种接受强制性训练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对孩子们灌输,这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必须要做的事情。让孩子们成为听话顺从,服从命令,毫不反抗的从事极其单调乏味的工作,就像传统教育中,利用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里,通过无穷无尽的练习,培养出拥有,读、写和算术技能的。或者给他们灌输,在繁荣发达的工业环境里,将会十分有用的某些技能。这样就培养出来了能够理解基本指令,进行初步的书面交流,操作简单的办公设备的最具技能的大众劳动力。
二、21世纪教育需要做出怎样变革?
教育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终身过程,教育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为别人创造的价值,以及自己如何才能对他人有用、受他人尊重。教育具有赋予学生生活之意义的目标。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发展自身,能够为他们身为其中一分子的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不断追求发展,努力奔向“无所不能”。所谓发展,是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的事情。发展是增强人的欲望和能力,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使自己和他人的欲望合法化。“无所不能”虽然无法企及,但人们总是可以离它再近一些。
唯一可能的发展形式是自我发展。要得到良好的自我发展,需要有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体系。发展分为四个方面,科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伦理的发展和审美的发展,其中,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外在功能。科学包括探索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技术是科学产品的应用,教育是科学技术的产品得以传播的主要手段。经济关系到追求富足,使人们可以方便的获取资源,从而利用科学技术产品。传统教育一直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伦理的发展和审美的发展,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审美关系到追求美和乐趣是创造性娱乐性活动的产物,而传统教育,对伦理和审美方面的发展关注极少。
这4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不断的追求发展更为可能。
三、什么是学?
传统教育中我们强调教。现实中,真正的我们学到的知识不是教来的。在课堂上所教的大部分内容或者記忆的东西和现实又毫不相干。都被我们抛之脑后。
孩子学会走路吃饭,说话,穿衣等基本技能不是教来的,成年人在工作或休闲的时候学会了工作和休闲的大部分知识不是教来的。
传统教育的课堂当中谁获益最多呢?实际上都说是教师,对教师而言,施教要比受教更能学到东西,施教能使教师发觉对自己所教内容的思考,所以传统课堂上使学生在教,教师在学。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擅长学习的。教师的角色只是充当向导和资源,而非一个劲的往学生头脑里猛灌硬塞。所以施教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习还有一种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或在玩耍的过程中独自学习。我们通过与别人的日常交往和与别人分享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即在内行指导下通过实践而习得的某种技能。如果要问及各行各业的人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还是工作实践中学到的东西多,答案肯定是在工作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更多。
四、什么是教?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理想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供其选择或者实践。他们可以寻求帮助,却不能把学习强加在他们身上。或者给孩子灌输动力,引诱孩子去做他们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引诱孩子们去学,他们希望孩子学的内容。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与“论述” “讲课”联系甚密。而真正的“教”是“向希望了解某事者进行解释”。与传统的论述、讲课相差甚远。解释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使你对自己正在试图解释的东西达到一定的了解水平。我们总是会遇到期望我们解释的时候。比如别人向我们问路,如果我们不知道目的地,我们会去地图软件上去查,查了之后我们已经明白了才会作出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解释者学到的东西最多,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解释者会很快把听到的内容抛之脑后,而且解释者会发现这种解释会更长久的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是因为他们首先得费劲的弄明白所需解释的内容,然后才能作出解释。第二个方面是无论何时,努力向别人解释某件事情,并解释得很好时,也是在提升自己向他人学习的能力,通过解释使解释者本人更加充实,对话题理解更加深刻。解释者要让听众满意,直到那人点头说:“哦,没错,现在我明白了。”不仅要把解释的事自然的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中去,而且还得弄清楚如何把自己的参照系与被解释者的世界观联系起来,这样的话他做出的解释对那个人也会产生意义,这就要求解释者做出极大的努力,进入别人的内心,这种训练位居一般学习的核心位置,通过反复训练如何在我与别人的心与心之间形成联系,我正在接近从周围文化中学习这一艺术的核心,若无这一技巧,我只能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有了这一技巧我可以从整个世界的经验中学习。
世界上有很多理论家,不同的理论家阐发不同的思想,而且思路也迥然不同。比如“建筑学”,你要学习“建筑”,是去学习建筑家是怎样设计建筑的,即去看他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把他的方法“教”给你,如果他的方法你不能够理解,那你可以去学习你可以理解的建筑学家的理论,直到能够让你学到为止。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一个学校的状态我们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我们能够离他更近一点。比如说,我在一线授课时,学习某个知识点,我们班上有接近40名同学,其实这40名同学就有40种思想,40种思路。有的同学的思想思路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正确思路让他们去通过讲解,解释和演示的方式,把他们的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最终达到所有人都学到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