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细刚
“对比”是一种阅读策略,有两种方式:一是类文对比,即相似的、同类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另一种是文内对比,即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段落、技巧进行对比。“质问作者”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它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寻找作者意图、表达清晰度及组织思路上。笔者两次执教《理想的风筝》,从“对比阅读”走向“质问作者”,从“学习阅读”走向“在阅读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思维看得见。
一教对比入手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对于已经学习了多篇写人的文章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课文有何不同?文中三个故事本身又有何不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学生能学到什么?首次教学这篇课文,笔者从“对比”入手,主要是“文内对比”,像剥笋般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向深入。
一度单元对比,激活已有知识
师:(出示电子图片)这是第七单元的几篇课文,同学们发现这几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写人的。
生:都是写老师的。
师:我们知道这几篇文章都是写人的。对于写人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从中心和写法上,写人的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
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写。
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我们来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相信这篇课文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上课前的单元对比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写人文章的掌握程度,打通旧知与新知的通道,为新的学习打开思路。这里的一度对比,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激起学生阅读期待。
二度叙事对比,学习有序安排
如何让学生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即发现与其他写人文章不一样的地方。“这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能不能调换呢?”引起学生思考并发现,这三个故事不是随随便便放在课文里的,看似是并列关系,都讲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实则有递进的含义。第一件事“谈腿疾”可以理解为“乐观”。第二件事“写板书”是“顽强”,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写板书”基本是在原地动。第三件事“放风筝”则是在更大范围行动,更难,一件比一件有说服力,这就是三个故事的內在关联,这就是故事本身的价值——写事例要注意先后顺序。学生要明白这一点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的。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写人不仅要围绕中心,还要选择典型事例来写。如果在写人时,能注意事例的先后顺序,像这篇课文一样,一层高似一层,一步深似一步,人物形象就会更突出,表达就会更加强烈。
三度故事对比,学习借事抒情
师:读一读,比较一下,看看这三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没有发现)
师:浏览课文第4、5、8、9自然
段,重点读一读每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自然段都先叙述刘老师的故事,再写自己的感受。
师:这就是抒情——借事抒情。(板书)
师:作者是怎么抒情的?把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师:当刘老师笑着说自己是被女娲甩掉一条腿时,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师: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
……
师:你们看,在每件事的后面加上一句话,虽然不多,但就是这一点就能使文章的情感变得浓烈。事例本身就是有情感的,加上一点抒情的句子,就使得情感更加浓烈。
这篇课文有很多点值得学习,人物外貌、动作等细节的刻画,
“泛”“漾”等词的精妙及词语背后的含义都值得琢磨,但教学时必定要有所取舍。“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秘密”。这篇文章与大多数写人的文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抒情,这就是这篇文章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文本教学价值所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快就要进入到初中学习,是需要学会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因此,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学习抒情。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而是重点学习体悟。学习的方法就是比较,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的秘密——抒情。
二教质问作者
一年之后,当笔者再度面对这篇课文,再次思考:什么是好的学习,怎样才算好的教学呢?PIRLS重点考查四种阅读能力,即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论的能力、诠释整合信息和观点的能力、检验或评价文章特性的能力。这篇课文还可以做点什么? 如何让学生从“学习阅读”走向“在阅读中学习”,可以有带得走的阅读策略呢?于是,就有了二教《理想的风筝》。
【片段一】
上课伊始,教师从旧知入手,并制作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唤起阅读经验,进而让学生读完课文,讨论填写最后一栏。
【片段二】(整体读文之后)
师:写人的文章咱们读了很多篇了。今天,我们来换一个思路学习,也是一个阅读窍门。这个阅读窍门是许多优秀的读者在阅读材料时经常使用的。它叫作质问作者。(板书)
作者想要告诉你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
作者表达清楚了吗?
怎样才能使作者的表达更加清晰?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表达?
师:(指读)作者想要告诉你什么?我们先来说一说。
生:作者回忆了他的老师。
生:作者写了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刘老师。
生:作者刻画了一位乐观向
上、身残志坚的老师。
师:我们按着段落来读。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生:第一件事是“说腿疾”,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的乐观。
生:“写板书”抓住了刘老师的五个“转”,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不懈的努力。
生:第三件事“放风筝”写了刘老师自己擎着风筝,还不让别人帮助他,而是自己去追、去抓线绳,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是顽强的表现。
学生阅读,一般会被文本所吸引,但是难以理性地思考作者的意图。思考“作者想要告诉你什么”。转换身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思考,在阅读中探寻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意图。接下来就让同桌讨论后填表,在边读边想中走近作者,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慢慢体会文本特点。
【片段三】(交流阅读之后)
师:(指读)怎样才能使作者的表达更加清晰?
生:这三件事都直指要表达的中心,写到了刘老师腿有残疾,但能笑着面对,很乐观,生命力很顽强。
生:如果说谈腿疾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的乐观,那么写板书就是从行动上来证明刘老师的顽强,放风筝更加表现了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品质。
生:作者表达很清楚。
师:(指读)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表达?
生:我也会学着作者的样子,
在事情的后面加一句抒情的句子。
生:开头我可能直接写放风筝。
师:和作者的表达对比过了吗?
生:还是作者写得好。作者写了柳枝、连翘花、放风筝,充满了生命力,象征着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
……
不断的质疑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此次教学与前一次执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让学生不断思考,转换思考角度。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使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能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