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策立
思维导图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思维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将其运用在数学知识点“复习”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以思维导图为抓手能够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学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训练,在提升复习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基于目标——数学教学复习需要达成以下目标:
1、沟通联系,“串线结网”
小学数学教学网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编排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的纵横之间有一根根无形的线把它们有机的串在一起,但数学教材的内容是一个一个断开的课时完成的。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结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不但能加深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便于将成块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便于今后运用。
2、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意识倾向等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重要摸底方法之一。教师在上复习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把握较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弥补他们知识上的缺陷。通过复习能够做到堵漏补缺,扬长避短,同时也能弥补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复习课不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和重视旧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列表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的逻辑整理出来,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整理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却又恰当地方法获得的新知识嵌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而复习课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一般的新课教学有所不同,具有容量大、时间紧、密度高的特点。基于以上复习目标,笔者开展了以思维导图为抓手的复习尝试。
二、实践应用——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图表,是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整体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课的意义
1、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利于构建知识,发展思维。
2、注重学生的自主梳理和建构。在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总是代替学生梳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思维导图的介入,恰恰给了学生充足的自我建构的机会。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利用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象绘制的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右脑对图像的记忆功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形成知识网。
(二)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让学生接触思维导图比较合适呢?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学习目的并不了解,更多是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兴趣,如果让低年级的学生自主绘制一幅导图,呈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恐怕难度较大。因此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时,采用互相合作,教师指导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
中年级学生也就是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关键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不管是从思维发展上还是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四年级都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折点。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来看,很适合三四年级的学生使用。
到了高年级,学生思维已逐步发展成熟,结合四年级的训练,可以自主使用思维导图,帮助数学学习,使思维导图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三)思维导图的具體应用
以四上《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为例,这一单元是小学中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万以上数的计数单位、排列顺序,数位分级,万以上数的认、读、写于比较大小,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大数的尾数求近似数,十进制计数法,以及亿以上数的认识等。
本着达成复习课“沟通知识联系”、“弥补知识缺陷”、“培养整理能力”的目标,笔者尝试将让学生集体梳理知识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在梳理的过程中,老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回忆这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而这些重难点以及操作方法正是思维导图所要呈现给学生的。比如:一开始提问学生:“关于大数有哪些内容?”学生可能会把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一股脑的说个遍。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一起进行梳理和归类。在谈到数位顺序表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并请学生举例说明,完成相应的学习单内容。在以往的练习中发现,“改写”和“求近似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错误率较高,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因此在复习课上,提问学生“这个单元你觉得比较头疼的是哪几块内容? ”这样的提问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唤醒学生的回忆。
通过比较练习,帮助学生提炼“改写”与“求近似数”之间的区别,并补充在导图上,从而使这一单元的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一起回忆、相互补充,绘制完成了一张思维导图。
(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到了高段之后,笔者开始放手让他们自己绘制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导图。
在单元复习中进行自我梳理。在单元学习之后,复习课前,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先自行进行知识整理,能够有效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期末复习中升级“单元思维导图”。到了期末复习时,学生可以借助之前单元思维导图开展复习,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遇到内容相关联的单元,可以再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升级版的思维导图。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减法”这三个单元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将三个单元的三张思维导图整合成一张。
三、实践突破——创新思维导图模式
由于复习时间有限,而且复习点较多,如果每一个复习内容全都布置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会让原本有趣的作业变得比较枯燥。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完成一份思维导图,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两两交换,根据同学制作的导图脉络去复习知识点。
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间的关联,能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方法解决复习中的数学问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自我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参与度。以思维导图为抓手,把书读薄了,让复习课变得更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