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荘
摘 要:张桂铭是中国现代极具原创力的国画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国内艺术评论家誉为“自齐白石而林风眠之后的又一次递进”。作为“新海派”代表人物,其花鸟画在当代中国画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张桂铭花鸟画作品为研究课题,重点分析了其花鸟画作品中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张桂铭花鸟画作品中的艺术特点
一、注重线条与整体
张桂铭自己称因为求学时代家境贫寒买买不起纸笔,而速写是最不消耗纸笔的绘画形式所以偏爱练习速写,一支笔在便宜的纸上不断的练习下,导致了张桂铭的作品始终注重线条,对画面和造型关系上都更加重视。以线条为主可以说是对张桂铭绘画的一个总结性分析。在张桂铭的花鸟画中,虽然初见之下色彩更能给予人视觉冲击力,但其背后的笔墨线条却起到了筋骨支撑的作用。在张桂铭的画展中往往不仅能看到他的绘画作品也会出现他的书法作品。张桂铭在介绍自己的创作习惯时表示自己习惯使用有年份的生宣和长峰硬毫笔。中国画本身就是讲求形式感的,许多国画大师也都是书法家,包括张桂铭的老师潘公凯等人在书法上都有所建树,书法用笔在绘画上的运用也从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开始就在传统中国绘画中不断发展。
张桂铭表示自己临摹过很多字帖,早年间对于赵孟頫和怀素的行草十分痴迷,在临摹过程中对于赵孟頫和怀素的用笔都颇有心得,行草本身也是书法中最具有变化和抒情性的形式,具有音律性的变化,这些用笔和变化的形态也是组成传统绘画的基本元素,所以富于变化的线条对于画面能起到纵横捭阖的作用为画面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一根线条会有强弱,厚薄的变化,无数变化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无数具有不同品格的画面,这是传统笔墨对于绘画的奠定作用。不管是“曹衣出水”还是“吴带当风”都是对于线条的阐释,不同的线条直接决定这画面的风格,所以张桂铭的绘画虽然用色不分中西,总是让人感到“洋味”“城市味”十足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笔墨的变化组合。
二、自成一派的用色
用色大胆是张桂铭花鸟画的一个显著特征,但这种用色与哗众取宠不同,通过观察和分析张桂铭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他的用色虽然大胆却也是讲究的,特别是在填色的过程中,从用色到上色都恪守着一定的规则,绝不逾矩。张桂铭的色彩极具感召力,厚重,纯净,浓艳,用色单纯,采用的填彩法虽然师承潘天寿但却并未完全延续而是自成一派。张桂铭的花鸟画被称为重彩写意花鸟画,就是因为他的色彩浓艳造型夸张,但其实张桂铭的花鸟画属于“工写”结合,在填色方面采用的平涂技法多是传统绘画中工笔绘画的笔法。观察张桂铭的花鸟画作品,特别是他画的荷叶就能看出他这种填色法的运用,荷叶的轮廓是由墨线先勾勒出来随后再用颜料填色,虽然刻画塑造造型上夸张变形,但填色却极为工整,可以发现张桂铭的色彩虽然张扬但绝没有超出墨线之外的,全都规规矩矩在墨线勾勒的轮廓之中,让人有一种先上色后勾线的错觉。张桂铭的花鸟画之所以在色彩如此饱和的情况下也不显凌乱嘈杂就是因为虽然色彩斑斓但上色调度适中,他将重彩打散平铺在画面之上以图案式的节奏展开,虽杂但杂中有序,色块明亮的同时也是用沉着的方式表现在纸面上和墨线相互配合不张不驰从而得到了展現在观众眼中的这种风景。
张桂铭花鸟画中的色彩虽然出彩但归根到底处在的是一个配角的位置,这个位置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喧宾夺主的情况,同时虽然是配角这个配角又不是一般的小角色,它起到的是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所以既不能太过乍眼又不能过于平淡,这种分寸的把握是最困难的。张桂铭在花鸟画中对色彩的处理显示出一种“无意识”的“刻意”。同样在张桂铭具有代表性的荷叶题材中,张桂铭采用了红蓝绿黄这四种饱和度明度都很高如果处理不当彼此又相抵触的颜色大块片的进行平涂,高饱和度的色彩作为画面中的亮点有博人眼球的作用,同时正是因为颜色之间的抵触性,分配不合理就会有乱的感觉,从而打乱整个画面的节奏。荷叶题材张桂铭画过很多,他采用的规整的工笔填色,色彩本身虽张扬但因为画家的刻意安排使得这种张扬在一定的方寸中,既张扬了也收敛了配合了画面。
三、压缩空间解构造型
张桂铭的画面摈除了真实实物的三维体积感,将空间平面化,形态和造型的塑造都在像图案的方向靠近,在构图上显示出一种无规律的自由表现,可以看出张桂铭的平面化造型实在为画面的整体而服务,为画面增加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和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抛开空间感后,笔墨和色彩的自由度随之高,张桂铭所强调的笔线和色彩由此更加突出。《天地悠悠》作为张桂铭重彩写意绘画的代表作
品之一,造型虽有变化但还是沿用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构图,依然以传统的江南山水构图设计画面,能够看出画面中依然带有纵深关系,远山近山依然能够有所区分。虽然在形态和色彩上已经出现了夸张和写意的变化但是画面大关系依然传统。这是张桂铭在求变初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种对于空间的决裂使得张桂铭的绘画张力得到质的升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让张桂铭常常被拿来和米罗,毕加索等后印象派抽象派大师作比较,也有人会将张桂铭的这种绘画看作是一种平面构成。但张桂铭的艺术探索显然不仅仅只有看似的这些相似性上。张桂铭的艺术探索是深层次的也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的,张桂铭的头脑很清楚,他没有要模仿谁,他的借鉴都是在为自己的理念服务。他明确的在为眼睛为艺术服务,他所画的物像是经过高度艺术化浓缩后的产物,是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创作经验而产生出来的艺术性的作品,表现在画面中,每一根线条,每一笔色彩,每一寸构图都是经过了反复思量,其中的深意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
参考文献:
[1]韩宣.扁平的形式感——张桂铭作品初探[J].美术大观.2013.06期
[2]谢春彦.海上张看——张桂铭画简论[J].东方艺术.200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