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到: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课程还对“综合性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源头活水,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性资源
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程更具开放性,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更具有丰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我扎根“地方性课程资源”这片沃土,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通过经验总结法的归纳,我将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心得分类为以下三点:
一、立足文本,开掘地方性课程资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立足语文文本,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参与力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竞争、合作、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在执教《春游去哪儿玩》口语交际课时,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要求来一场“导游秀”,把自己喜爱的家乡名胜古迹,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为了能使自己的解说能更胜一筹,课余在父母的陪同下,他们很用心地去寻找鹿城区内的有名景点,拍成照片,并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以便了解得更加全面。做好准备工作后,他们还在家里,认真地排练,使解说能够更加熟练、生动。最后,我让他们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台上,他们不仅用上许多好词语形象地介绍了各个古迹的布局特点,而且还把名胜古迹的名字来源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们在社会职业的扮演中,充分地关注身边的地方课程资源,并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真正地完成了知识意义的建构,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是主动而有效的!
二、整合学科,拓展地方性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科学、数学、劳动等学科相沟通,不断拓展地方性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为了使各个学科的内容能够达到巧妙的整合,我认为许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活动还可以再进行不断地扩充。在《夸家乡》的口语交际课上,看到许多孩子都用照片把自己找到的家乡的名胜古迹记录下来,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个个都精彩纷呈。我忽然间觉得这一项活动的主题可能还有许多尚待挖掘之处,因为温州的特色并不是一两处景就能呈现出来的,温州的地杰人灵、风俗人情,更不是孩子们上一堂课、拍几张照片就能观察和体验到的。
于是,我就想借助其他学科的学科特点就这个学习主题进行延伸扩展。首先我想到的是:其他学科里是否也能挖掘到与家乡有关的主题呢?果真二年级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第二单元的内容,就是关于《家乡新貌》的活动主题;在美术课文里,我也找到有关《画家乡的桥》的教学设计。其次,我想:能不能在其他学科里,就“夸家乡”的主题进行活动内容的渗透,以对本次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补充?于是我就想到音乐学科,我的脑海中突然就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叮叮当》温州名谣,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无巧不成书,那一学期,我们教研组设定的幸福课堂活动的主题刚好是“尝尝温州的特色小吃”,这无疑又给这次主题活动开辟了新的学习途径,增添了活动的丰富性。
有此设想,我的脑海里就形成了清晰的活动流程,并付诸于了行动。首先课前,我组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让他们从城市、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其次,利用地方课程课,以“寻找变化的足迹”为主题开展学习。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在课堂中主要安排了三个句式:“我从……找到了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家乡的变化;“我知道……是家乡的魔术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是谁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用……让家乡变得更美”,让生了解怎样才能让家乡变得更美,从小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志向。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感受、品味家乡的蓬勃发展和家乡人的可爱。音乐课上,我让音乐老师教大家唱响《叮叮当》童谣,除了唱以外,音乐课堂上更多地穿插学生的说,让学生说说童谣里面出现的古迹,有了先前《夸家乡》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储备,那一刻的学生,心中洋溢着的是无尽的自信,说的是绘声绘色。美术课上,我和美术老师协调,除了画《家乡的桥》之外,再补充《画家乡的果树》的内容,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杨梅树、瓯柑树、蜜橘树等特点,来了解家乡有名的特产,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学习新知的机会,更加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在幸福课程的活动课上,我让学生通过“看色、尝味、夸特色”三种途径,来体验温州小吃的独特。最后在学生对家乡的方方面面了解的基礎上,依据自己的特长至少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如:写一篇温州特产或温州小吃的介绍;画一处你认为最有特色的温州古迹或画一画未来的温州;或拍摄一组能反映温州变化的照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我在语文课一个教学点的启发下,抓住“夸”这个“整合点”,充分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与家乡有关的内容,协同地方课程、音乐、美术、校本课程这几门学科,整合各学科的特色,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三、注重人文,提升地方性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提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要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我们温州,有百年历史老街——五马街;有奇峰怪石的雁荡山、瓯江蓬莱江心屿;有米塑、瓯绣、黄杨木雕等传统民俗工艺;还有像苏步青、叶永烈这样的文化名人。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1、领略绚丽多彩的地方风光
我校坐落在江心屿畔,伴随着潮起潮落,流传了三百多年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历史古音,早已被学生所熟诵,也时常在我的耳边萦绕。
2、感悟名人的榜样力量
温州地杰人灵,出了很多名人,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作家叶永烈等。对于孩子而言,這些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也可以取得与名人一样或许更大的成绩,激发了孩子们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们也惊叹于我们的温州竟能出这么多的名人,他们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3、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
让地方传统文化走进教室,是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利用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有“百工之乡”美誉的浙南温州,由史以来,流传着许多民间工艺,如瓯塑、米塑、瓯绣、石雕、黄杨木雕、根雕等,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为世人所瞩目。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这些曾引为骄傲的地方民间艺术濒临失传或绝迹。为了让学生了解、发掘温州民间工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孩子们较为直观地感受了到温州民间工艺的辉煌,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温州民间工艺》综合性学习活动。
(1)利用文本及图书、网络等资源,了解民间工艺的相关知识,每位学生办一份手抄报,总结收集到的知识。
(2)让学生收集各民间工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照片或实物)
(3)邀请温州技工学校的米塑老师走进教室,让学生现场感受米塑老师的精湛的技艺,感受这门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4)请米塑老师介绍制作方法,谈谈米塑在如今社会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明白独具地方特色的家乡文化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认为,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根据我们温州的特色,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势利导,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引导他们融入美丽的大自然,感悟丰富的民俗文化,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自然,体悟民俗风情,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培养素养。
再度细读这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想: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将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愿我们的老师能够关注我们的地域特色,充分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前行的脚步永远充满活力,使学生们学习的语文课程永远拥有“活水”。
参考文献
[1]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2
[2] 沈大安,《构建开放的课堂——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5期
[3] 刘光江,《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6期
[4] 张传燧,《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
[5] 包南麟,《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专辑》,《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