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珊
摘要:20世纪初,西方交响乐文化传入中国,其音乐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重要反响,同时在四川地区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与本土音乐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四川区域特色的交响乐文化。本文即以交响乐文化在四川的发展为研究,首先探析了交响乐在四川的发展历程,其次从体裁、题材、结构三方面研究了交响乐在四川地区的分类,进而总结了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交响乐 文化 四川 发展
交响乐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不仅气势恢宏,具有完美的音乐表现与音响效果,同时还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故此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时代中,在国内引起了热烈反响,也推动了交响乐文化在国内的发展与创新。四川作为音乐文化别具一格、传统音乐丰富而包容的地区,交响乐自然也得到了良好的推动与发展,进而形成了如今繁盛而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交响乐文化。
一、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历史与政治环境的影响,交响乐文化在四川的发展比较缓慢,研究交响乐的音乐家极少,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极其有限,但是他们的研究却为四川地区交响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就包括常苏民、刘文晋、丁孚祥等人在1959年创作的交响曲《浣溪沙》、邹鲁1959年创作的《中国狂想曲》、章纯创作的《胜利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对四川交响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那个时期百废待兴,四川在音乐建设上,特别是交响乐团建设的方面,是非常稀少且几乎没有完整编制的交响乐演奏乐团,只有部分编制在进行展演。
(二)1970年代
我国开始注重文化发展,并提出了“双百”方针,交响乐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热潮,在四川的发展也遍地开花。首先从规模上已经急剧扩张,不仅拥有大量的音乐人参与到创作之中,而且在作品数量、题材范围、风格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成为了中国乐坛中一颗闪亮的明星。比如陶嘉舟创作的《船工号子》、李忠勇创作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黄万品创作的交响组曲《四川民歌五首》等。
这个时期的四川,在艺术领域的音乐方面特别是交响乐团的建设,开始有所建树,四川省歌舞剧院成立的分支有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其中交响乐团的成立,对四川地区交响乐的推动发挥了一定作用,他们开始在四川本地展演交响乐作品。
(三)1980年代至今
1980年代初期,受到改革开放逐渐扩大的影响,交响乐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宽松,四川交响乐文化的发展开始趋向于鲜明的个性化,并且创作技法越来越成熟。比如贾达群创作的《蜀韵》、郭文景创作的《川江叙事》等。1980年代中后期,交响乐文化在四川的发展开始产生突破性变化,一方面开始摆脱欧洲古典音乐的束缚,另一方面开始汲取西方音乐文化的新潮流与新思想,作曲家对于历史、文化、哲学的研究更加深刻,音乐作品也更加深邃。比如郭文景创作的《川崖悬葬——为两架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以及何训田创作的《梦四则——为管弦乐队与二胡》等。1990年代后至今,四川交响乐文化延续了1980年代中后期的风格,并且向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融合性也更进一步,例如熬昌群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康巴音诗》、贾达创作的《巴蜀随想》、林格尔创作的《乡音乡情》等众多交响乐作品,充分展现了“天府之国”音乐文化的勃勃生机。
至今几十年的变革,四川地区交响乐发展迅速,已有数十支交响乐团,其中专业的交响乐团数量可观。演出曲目范围也从原来的小作品扩展到世界各大名著的著名作品,演出地域范围也从原来的仅本地演出,发展到赴全球各国和全国各地的展演,这是相当大的进步与发展。交响乐团的展演质量获得大幅提升,受到各界好评,且正在朝国际化进程迈步。
二、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分类研究
(一)以体裁类型分类
从体裁上划分,四川交响乐主要可以分为八种:其一为交响曲,是作品数量最多的类别,比如李忠勇的《火把节之夜》《在晚霞中》、杨新民的《橘色年轮》等。其二为交响组曲,作品数量少,但多数都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的创作,比如黄万品的《四川民歌五首》、林戈尔《凉山风情》等。其三为交响序曲,该类作品数量也较少,一般都是以奏鸣曲式创作的标题音乐,而大多又具有纪念重大事件的意义,比如郭文景的《御风万里——庆祝香港回归》、林幼平的《长征序曲》等。其四为交响音画,这类作品具有强烈的绘画性,作者往往需要去实地进行生活体验,同时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进而创作成作品,比如李忠勇的《云岭写生》、吴万新与高为杰的《郭庄夜会》等。其五为交响合唱,这类体裁将交响乐与合唱充分融合,表现了一种人声与交响乐器共鸣的音响效果,比如敖昌群的交响合唱《壮士出川》、郭文景的《裴歌》、黄旭的《古从军行》等。其六为交响诗,也称交响音诗,一般以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呈现,比如敖昌群的《康巴音诗》、林戈尔的《丰都印象》、郭元的《黑纳米——泸沽湖印象》等。其七为协奏曲,一般形式比较多样,比如西洋管弦乐协奏曲有郭文景的《小提琴协奏曲》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有何训田的二胡与管弦乐队《梦四则》、黄万品的古筝与管弦乐队《漓江行》、易柯创作的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等。其八为重奏曲,该类体裁涉及题材广泛,一般有记事、写景、抒情等不同类型,比如贾达群的《金沙江畔》、胡晓鸥的《伤花怒放——献给我的青春年华第一乐章》等。
(二)以题材主题分类
从题材内容划分,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第一,反应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作品。比如敖昌群的交响幻想曲《纪念》,是他参观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历史博物馆之后有感而发,在音乐作品中凸显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是对国家命运发展的思考。第二,反映区域内风土人情及生活状态的作品。比如江传照的《川韵》,就以四川的传统节日场面为描绘对象,在音乐中充分展现了四川的民风习俗。第三,反应山水风光,表达热爱自然的作品。比如李忠勇的《云岭写生》,他将黎明到清晨,清晨到夜晚的山间风景用音乐谱写,表达了他对于家乡故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第四,反应社会现实与人生观念的作品。比如贾达群《梦的交响舞台》,这部作品就主要表現了中日两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将作者个性与民族性充分糅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以结构类型分类
从结构上来说,则可以简单分为单乐章与多乐章类。单乐章一般多为交响诗,比如何训田创作的《血花》,这首乐曲主要歌颂了人民英雄在革命过程中的奋斗与牺牲精神,表达了英雄在赶赴刑场过程中的思想与憧憬;此外单乐章作品也有交响乐,比如仍为何训田创作的《平仄》等。而多乐章作品数量十分丰富,比如敖昌群的《羌山风情》,第一乐章旋律舒缓,音色变化多端,主要表现羌山的美好风景,第二乐章则表现欢快,节奏热烈,将羌族人民的舞蹈风格与节日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主要特征
(一)艺术结合
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发展同样拥有鲜明的特征性。首先,其對于戏剧的借鉴与运用比较广泛,尤其四川的川剧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与地域色彩,在与交响乐结合创新的过程中,创造了诸多具有戏剧风格的交响乐作品,将交响乐文化与本土的戏剧文化进行了充分地融合。其次,交响音乐与中国古诗歌、古诗词的结合也是四川交响乐文化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将古诗歌或古诗词作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既具有复古色彩,又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将这种西方音乐文化有效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二)其他特征
除了上述两大特征之外,交响乐文化在四川地区的发展进程中还表现出几点其他特征:第一,题材广泛,创意无限。在众多交响乐作品中,所涉及和描绘的题材几乎没有限制,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与壮美景观的热爱,也有对家乡故土、民俗民风的思恋;既有对革命英雄伟岸身影的描绘,也有对悲惨历史痛苦过去的回味,政治、文化、民俗、曲艺、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四川交响乐文化中看到其身影。第二,极具创意的交响乐标题。标题性交响乐在四川地区的发展格外鲜明,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所有作品的文字标题都具备其深意与内涵。第三,艺术表现形式趋于大众化。四川地区的音乐家为了让交响乐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在创作时对于民族风格以及旋律与织体结构的把握,都比较倾向于群众化和单纯化,以扩大交响乐文化的普及范围和影响力。
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交响乐文化自传入我国之后,在四川地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由于四川地区本身音乐文化的繁盛,以及众多音乐家的努力和创造,使得四川交响乐文化的发展日益繁盛,表现出百花齐放、万物融合的多样化特征,逐渐形成了具有“巴蜀”地域风情的艺术风格,并且还在推动着交响乐文化的继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