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俊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新课程改革内容已经明确的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加强阅读教学的要求,所以现阶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探讨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引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在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含量。现阶段我国的各个小学中已经逐渐的使用现代化的高效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将主体地位交到小学生手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起独立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并且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解决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的指导要适度
对学生来说,阅读教材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体现,有的是新知识,有的是旧知识,新知识中又有难易之分。语文教师可以大胆放开,在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只做提要性讲解即可。对于那些难度大而且结构相对复杂的课文,教师则应从词语及句式的选择运用、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读写知识等方面重点加以指导。只放不指导或只指导不放,都会给教学造成不良后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知道疑难所在,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其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讲解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解疑才是目的。因此,教师指导时要注意掌握适当的度,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认真阅读的习惯是要经过科学和严格的阅读训练才能养成的,而阅读训练的根本途径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师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讲解离不开小学生对文章的读懂与读会以及读熟课文的需要,指导练习必须以小学生读懂课文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指导应适度,不能以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解来代替小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包办代替。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电子多媒体设施来帮助语文教师更好的完成在阅读时对小学生的指导,比如:在阅读《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只是一味的通过口述,来描绘“仙桃石”的形状根本无法让没有去过黄山的小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因此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现代化的电子设施更加立体的将这一个奇景,以应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达到使小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触,让小学生对“仙桃石”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小学生对阅读的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多媒体电子设备,使这类描写景观的课文,在小学生进行阅读时,不再感觉到枯燥与乏味,这种带入感,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热爱阅读,从阅读中找到美的体验。
二、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小学生进行阅读为主,并且还要启发小学生从阅读课题方面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的关键词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等方面,看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图以及相关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抓住作者理解事物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作者表达事物的模式中找出并且学会其表达的方式与方法。只有小学生具备了形象思维能力,又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达到。虽说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但这种思维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训练。引导和训练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以语言为载体,利用插图、挂图、影像等来展示具体事物的形象,并将语言的内涵与具体事物及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帮助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的形象,产生丰富的思想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仅仅看到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阅读教学,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比如:语文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美丽的小路》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绘图将鸭先生屋前的小路绘制出来,把五颜六色的鲜花与鹅卵石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还可以让小学生分别的扮演鸭先生、兔子姐姐、鹿先生,使小学生在閱读过程中直接融入到课文当中。让小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玩耍,一边学习,有助于小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有效的理解。
结束语
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重,在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的主要目标为进一步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思维。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时,离这一教学目标很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努力,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向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83-84.
[2]郑碧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阅读与多维互动的融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