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翠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职体育教学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体育与多媒体的融合,体育教学逐渐摆脱了形式化教育的困境,增强了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就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高职 多媒体 体育教学质量 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体育教育且体育教育的分量很重,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体育素养,便于学生以一个积极、健康、正面的形象走入工作岗位,有效参加社会活动。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生一直不具备体育学习思想,体育学习的自觉性较差。由于教学主体的学习意识薄弱,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体育教学呈现出了“风萧萧兮”的悲凉景象。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帮助高职体育教育走向了正轨,让体育教学绽放了生命活力。具体来说,
一、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缺乏兴趣,高职生普遍没有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意识。而多媒体的融入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解决了体育学习主体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多媒体技术下,体育知识有了动态的面貌,高职生可以直观感受体育魅力,继而产生学习兴趣,有效参与体育教学。
例如,在教学“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时,由于知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情绪,学习效果不佳。为此,我组织了多媒体教学,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利用多媒体构建了形象化的知识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产生具体的印象,理解了不同因素下的竞技项目分类;其次,具体呈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竞技项目。比如,竞技能力主导下的竞技项目:跳跃、投掷、短距离跑、短游等等,针对这些项目,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项目竞技视频,从视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直观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相比之前,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了很多,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因而,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多媒体理解学习内容
多数人的印象里,体育课是一堂课外学习课,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课程。其实,这是对体育课程的误解,体育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是实践的支撑,是良好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但是,体育理论是枯燥的、抽象的,学生不喜欢动脑筋理解,导致体育学习效果较差。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理论知识学习,让体育理论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效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体育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时,面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決定因素特征分析这一知识点,单靠讲授,学生难以想象、理解而且很容易“走神儿”。为此,我利用多媒体组织了视频对比学习活动。比如,学习体能特征时,我同时播放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目的比赛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对比,总结不同运动项目在体能上的共同点。而通过直观体验、感受,学生自然生成了一些体能特征,如挥臂、移动非常迅速,持久力强,灵活度高等。在学习视频之后,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内容,此时,教材上的文字和视频中运动员的动作融为一体,学生轻松理解了体能特征。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先观视频,后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学生理解记忆了体育知识,相比之前,教学效率有了极大提高。因而,多媒体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多媒体内化学习内容
与普通生相比,高职生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较差。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不会“买账”,体育知识不会内化成体育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变呢?由于高职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化学习内容,增强体育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时,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善于总结、积累知识,体育知识无法转化成自身能力。鉴于此,我利用多媒体组织了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首先,利用多媒体制作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其次,利用多媒体构建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内化体育知识。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逐渐养成了“自主预习+巩固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了体育知识的内化与体育能力的提升。因而,多媒体可以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保证体育教学品质。
总之,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高职生日渐提升了体育学习能力,培养了体育素养。因而,多媒体是体育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体育教学,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林.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6,0(36).
[2]杨再辉.多媒体技术优化高职体育教学[J].广东蚕业,201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