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琼
刚刚坐稳国产运动品牌老三位置的特步,今年买买买的频率有点高。
3月,特步宣布与美国鞋履公司Wolverine成立合资公司,以1.55亿人民币的启动资金相继拿下圣康尼( Saucony)、迈乐(Merrell)的代理权。
4月,特步又被爆与韩国服饰零售商衣恋集团达成协议,收购该集团旗下的美国网球鞋品牌盖世威( K-Swiss)。此次收购案的资金规模约为3000亿韩元,约合2.7亿美元。
特步2018年财报显示,营收增长25%至63.83亿,这是2011年以来特步自己的最大增速,6.57亿的净利是2013年以来的新高,44.3%的毛利率也创历史新高,门店数6230家,相比于2017年有大约200家店的净增长。
尽管从整体来看,特步2018年业绩亮眼,但一个多月收购两个品牌甚至寻求更多并购机会,有些人认为,特步有些急躁,并购后也存在如何整合资源等问题。若不能有效盘点,过于快速地并购多个品牌很可能成为业绩的“拖油瓶”。
向安踏模式靠拢
特步最近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大”安踏。
近几年,安踏业绩不断增长,除了前期对于零售渠道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永不止步”的理性买买买。而在这其中被认为最具有先见之明的,莫过于2009年安踏耗资6.5亿港元收购FILA在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的业务。2018年安踏业绩增长的“大功臣”也正是FILA,全年流水超过100亿元,销售增速超过80%,是增速贡献最大的品牌。
安踏集团通过主品牌安踏的高性价比来稳定已有的三四线市场,再结合FILA来迎合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而随着FILA所处时尚运动领域也不断涌出PUMA、斯凯奇等这样的同类型对手后,同质化竞争再次愈发激烈,未雨绸缪的安踏又将扩张的视野瞄准到国内较为空白的户外市场,引进迪桑特,并经营韩国品牌Konlon sport中国区业务,再加上刚刚拍板的Amer Sports,安踏多品牌布局更加完善。
现在的特步,颇有点向安踏成功模式靠拢的意味。
新收的圣康尼品牌在美国享有“运动鞋中的劳斯莱斯”美誉,凭借专业质量及高端科技跻身全球四大知名跑鞋品牌之一;迈乐则是主要针对户外运动市场,是最受美国人民欢迎的全球戶外生活品牌之一;而即将收购的盖世威,定位同样也是面向中高端市场,主要提供包括瑜伽、健身房健身、羽毛球等相关的体育用品。
对于特步来说,拿下这些新品牌,不仅能进一步提升自身跑步生态圈的专业性、垂直性和技术含量,深入跑鞋领域,还能获得全球最顶级的跑鞋设计工艺,以及高端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链。
新一轮大挑战
机遇来了,但挑战无疑也不会少。
由于受困于2012年危机的时间较长,特步在2015年才开始正式转型,主要方向也是针对零售渠道以及品牌管理方面。2017年末,特步用1.5亿元一次性回购2015年前生产的产品,虽然造成特步2017年的营业额同比下降5.26%,但此番刮骨疗伤也让特步彻底清除了历史包袱,正式宣告转型之路的结束。轻装上阵后的特步,才能在2018年收获亮眼成绩单。
眼下特步虽然拿下了圣康尼、迈乐的代理权,以及接下来的盖世威,但今时早已不同往日,随着运动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切入新市场、复制安踏模式的成功性也并非同日而语。多品牌运作,将会成为特步一个新的挑战,挑战既包括内部,更来自外部。
从特步自身来看,最大的挑战或许会出现在渠道上。定位中高端的国际品牌,需要匹配更优质的渠道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四线为主的特步正努力在这一方面补足短板,他们也需要向市场证明其在渠道上的拓展能力。
一个多品牌的孵化需要实力、资金、时间和耐心。特别是现阶段,圣康尼和迈乐两个品牌在中国都还在组织和研发阶段,最早要到2020年才能看到门店的出现。特步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水波用“养”来形容多品牌早期两三年的运作,但他同时也信心满满,“未来一旦到了一定基数,就会有跳跃式增长”。
与此同时,外部力量仍然凶猛强大。除了来自国产同行安踏、李宁的市场竞争,以及暂时落后的361°的追赶,来自国外运动品牌的压力似乎更甚。
根据耐克3月公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大中华区继续领跑,营收达15.88亿美元,已经连续19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阿迪达斯在2018年财报中也宣布大中华区增长高达23%,位列第一。这也就意味着,在具有较高购买力的一二线城市中,耐克、阿迪达斯的品牌话语权并没受到较大的挑战。
业内普遍认为,这三五年对于国产运动品牌而言,抢占高地就是先机。无论是主品牌的成长,还是国内市场排兵布阵、品类延伸、国际化布局等,做大做强免于被洗牌是最终目的。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管是安踏、特步的接连收购,还是李宁的国潮重生,国产传统运动品牌的头部力量都基本告别了过去老旧的发展模式,踏上了新的征程。虽然长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我们更期许着一个洋溢运动热血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