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2019-09-10 07:22魏殉
农经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镇经验特色

魏殉

特色小镇是以一定产业为支撑并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功能的新型乡镇形态,它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又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在浙江省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了主题为“坚持规范纠偏和典型引路两手抓,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这意味着,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既要淘汰后进、纯洁队伍,又要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会议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上下联动淘汰整改了419个“问题小镇”,更名了403个“全国特色小镇”。这说明,特色小镇的规范整改工作,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措施非常有力,效果也非常明显。

为推动各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来制定有利于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会上推广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2019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让特色小镇建设步入正轨

特色小镇是2016年初从浙江兴起的,之后在全国快速铺开。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将127个行政建制镇认定为“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将276个行政建制镇认定为“全国特色小镇”。在此引导下,各个省份也开始推进本区域内的特色小镇命名或创建工作。据有关统计,被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的行政建制镇数量,多达500个以上。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特色小镇具有“非镇非区”特征,并不是行政建制镇,而是几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创新创业平台。有的在城市内部、有的在城市郊区、有的在产业园区内、有的在建制镇内,有望发展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平台。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认为,特色小镇与行政建制镇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将二者等同,在实际建设中,势必会产生对生产要素的错误引导、对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违反发展规律、降低经济效率,使本来是个好事物的特色小镇,发挥不出潜力和作用。此外,把行政建制镇当成特色小鎮来建设,还会产生政府债务、土地浪费等许多负面问题,也带来大量的社会负面舆论。

事实证明这一担忧不无道理。2016年以来,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一些乱象乃至变形走样的问题。一方面,数量过多、概念不清,出现了一些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且没有动工建设的虚拟小镇及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概念混淆等问题;另一方面,质量不高、特色不显,一些特色小镇对产业论证不到位,产业特色不鲜明、层次低、技术弱,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于2017年1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提出了若干规范管理措施。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工作看,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后,现有的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共有两个,分别是国家体育总局的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林草局的50个国家森林小镇,国家体育总局淘汰整改了34个、暂时保留62个;从各省份的工作看,各省份共淘汰整改了385个“问题小镇”,其中,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中淘汰整改了70个、暂时保留996个,在市县区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中淘汰整改了174个,在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特色小镇中淘汰了141个。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这是概念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正本清源,修正了很多方面对特色小镇的错误认识,有利于把特色小镇发展逐步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

此次现场会推广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分别是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五个方面的经验。这与一些部门和地区一劳永逸的“命名制”、一发了之的“发帽子”传统做法截然不同,是将有益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引导更多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少走弯路错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车伟认为,这种做法代表着政府治理方式的优化、治理手段的完善,能够真真正正、扎扎实实地带来成效。当然,这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深刻掌握特色小镇发展的方向路径,深刻理解不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难点堵点,花更大精力去找到真正优秀的特色小镇,在对其进行理论剖析、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普适性典型经验。虽然更有难度,但也更有意义。

为推动各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来制定有利于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会上推广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包含五方面经验。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杭州梦想小镇和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上的经验。二是浙江诸暨袜艺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吉林长春红旗智能小镇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上的经验。三是江苏苏州苏绣小镇在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上的经验。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上的经验。五是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在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上的经验。

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

作为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的一个实验性物种,特色小镇外溢出了不小的经济价值。据国家发改委对全国225个特色小镇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这些小镇完成了特色产业投资2000亿元左右,吸纳了就业人口约130万人,创造了税收约200亿元。

事实上特色小镇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其更具有非常显著的物理价值含量和化学反应功能。一方面,特色小镇在空间上距离乡村最近,完全可以凭借小镇的产业聚集功能,向乡村进行路径最短与效率最高的经济辐射: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可以面向目标乡村构建起后关联效应强大的农产品加工、分级包装与营销、信息咨询以及人才培养等服务产业,从而促成乡村一二三产业更好地黏连与融合。

概而言之,特色小镇可以作为引领者,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范围里将城市功能和乡村功能融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格局,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围绕着特色小镇的建设,各地产生了不少具有经典样本意义的成果,如湖南张家界天门仙境小镇、河北昌黎葡萄小镇、浙江蓝城农业小镇以及广东潼湖科技小镇等,但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在跑量过程中的确出现了盲目跟风、泥沙俱下、功能变异等不少需要纠正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投资平台来打造,以此短平快地获取增量资本。更需注意的是,迎合一些地方政府的平台融资偏好,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喊出了打造各种特色小镇的响亮口号,目的就是利用特色小镇拿地成本低、审批时速快的优惠政策。然而,依靠房地产来造镇,且不说在用地规模上一定会对其他产业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进而导致资源错配,而且由于地产商缺少产业运作经验,本身也缺少技术含量,结果造出来的特色小镇必然是一个缺乏内容与产业支撑的空心镇。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要贴近乡村振兴的心脏,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小镇的产业空心化以及产业房地产化。可以说特色小镇的核心就是“产业”,特色小镇的“特色”依然是“产业”,特色小镇不仅因产业而兴,而且凭产业而盛。

遵循这样的逻辑,未来特色小镇在产业选择上有必要突出升级空间更大的科技创新型、工业发展型和农业服务型产业,而且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利于特色小镇与乡村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同时还能利用区位优势引进大都市的要素资源.进而更有力地朝着乡村产业輻射。

当然,特色小镇并不是纯粹的产业聚集地,而是一个绿色、健康、美丽的民众宜居新空间。为此,核心产业周边还须建立起房地产、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多重产业,也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互相对接。

有业内专家强调,无论产业怎么搭配,特色小镇建设都应当突出核心产业对资源要素获取的领先优势与绝对份额。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上,有必要设定一些产业硬指标,如必须至少有一到两个核心支柱产业,且旗下能够形成20个以上企业集群,贡献财政收入4亿元以上;还比如,特色小镇房地产占地规模不得超过15%等。

猜你喜欢
小镇经验特色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穿毛衣的小镇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