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波
“是玉须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辨别稗子得要一季,识人识事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沉得住气,方能在最后决断时不为一时的现象所迷惑,这得需要时间。
时间;耐心;辨别。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待的。
——富兰克林
父亲是个种田的老把式,一辈子与土地、农作物打交道,啥时播种,啥时施肥,啥时除草,啥时收获,他都能一一道来,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种田的土专家。
在我们这一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种水稻,最让人头疼的是与水稻相伴相生的稗子。在秧田里,稗子还小的时候,你几乎辨认不出它与水稻秧苗的区别,颜色、长势同秧苗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在农村长大,但直到现在为止,我也分辨不出水稻与稗子的不同之处,就像有人嘲笑现在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麦苗一样。
每年在把秧苗移栽到大田里之前,父亲总是要到秧田里,把稗子尽量给清除掉,因此他往往选择在中午的时候到秧田里拔稗子。中午的时候,容易看清楚稗子叶脉上白色的绒毛,这是据此判断稗子的依据,早上和下午时分太阳斜照,看起来不太方便。
再拔也拔不尽稗子,这样就有一些稗子被移栽到了大田里,这时的稗子放开了手脚,跟水稻秧苗争肥、争空间,得把它们给清除掉。
稗子在父亲的眼里很好辨认,说是這样说,当我跟父亲到田里拔稗子的时候,总是一筹莫展,站在稻田里,不知道该往哪儿下手,总觉得这田里到处都是水稻秧,哪里有什么稗子。每每这时,父亲就说:“算了吧,你也不是在田里流汗吃饭的命,不知道也没关系。”
其实,对于辨认稗子,父亲还有最后一招,不过,这得需要时间。
越是不想要的,生命力越强。这话用在稗子身上,一点儿都没错。等到了秋天,水稻开始抽穗变黄的时候,父亲就会领着我,来到自家的水稻田里:“看见了吧,那些长得特别显眼的,长出了与水稻不一样的穗子的,就是稗子。”果然,在稻田里,偶尔可以看到一丛一丛的稗子,长势特别好,把周围的水稻都挤向一边了,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架势,分外显眼。哦,直到这时,稗子的“狐狸尾巴”才确定无误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父亲所说的识别稗子的最后一招,直观明了,简单易学。这时的稗子,还得把它们拔掉,不然在割稻子的时候,又成了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