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法官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及法律专业资格考试政策的调整,法律类高职院校在招生及畢业生就业上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为此,有必要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这一教学模式,科学确定参赛项目,合理调整开课计划,组建精干指导团队,搭建校内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并注意总结反思,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023-02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扩招1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全体高等职业教育者肩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必须深入思考,积极稳妥改革创新,激活力、增动力,努力培养出更多能够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点,对文科类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法律类高职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法律类专业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内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量合格甚至优秀的法律职业工作者,为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在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相继规定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必须具备本科学历后,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做出规定,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学历[1],高职法律类专业招生越来越难,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广大相关高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就目前高职类法律专业的发展困境而言,法律职业对学历要求的变化只是外因,内因还是部分高职类法律专业特色不鲜明、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培养的毕业生法律职业素养,尤其是法律专业技能不够高,难以真正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难以真正符合司法实务界法律辅助工作的需要。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尤其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包括法律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在内的法律职业综合素养。学习借鉴其他高职专业的先进经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是指以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为“教学项目”,结合竞赛规程及评分标准,由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训练团队,把学生在专业相关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应用于训练。学生通过参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而教师则通过对参赛学生的指导,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走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性技术技能,加强其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法律类专业参赛项目的选择
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是指面向职业院校在校生及专职教师,根据院校专业性质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而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也可能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职业院校及其各个院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可以自行组织比赛。这样,在纵向上,就构成了院系-学校-市-省-国家级比赛这样一个体系结构。
就比赛类型而言,以竞赛内容为标准,法律类竞赛项目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如法律文书制作竞赛侧重于“写”,法律辩论赛侧重于“说”,速录大赛则侧重于“录”,这几类都属于单一型比赛项目[2]。而法律事务处理竞赛往往以案件分析与汇报、法律咨询(会见当事人)、民间纠纷调解为竞赛内容,测试参赛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属于综合型的赛项。模拟法庭大赛既涉及文书的制作,也涉及法庭辩论,因而也属于综合型赛项。
每年全国各级各地举办的各类法律技能比赛数量颇多,对任何一个法律类职业院校而言,是否参赛越多越好呢?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原因如下:其一,参赛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多过频的参赛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教师的正常教学,有违初衷;其二,不加选择的参赛会影响备赛效果,最终也就不利于取得优秀成绩。所以,各个法律类高职院校在选择参赛项目时应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贴近专业原则,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中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并紧密结合本法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切实保障通过参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切忌为了比赛而比赛;其二是量力而行原则,必须保证参赛不会过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教师的正常教学。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是,通过备赛和参赛,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发现自己以往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以改正,教学水平更高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施
(一)科学确定参赛项目,合理调整开课计划
遵循贴近专业、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充分征求专业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科学选定参赛项目。对省级和国家级的竞赛项目,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挑选选手的办法、指导教师团队的搭建、集训的方式、后勤工作的保障、奖励办法等重要事项。同时,科学调整各个年级的开课计划。力争使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与竞赛的时间相衔接,使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更顺畅地对接。原则上应当是平时课上训练为主,课下集中训练为辅,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3]。
(二)组建精干指导团队,营造良好备赛氛围
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备赛工作顺利高效推进,指导团队应当由三类人员构成[4]。第一类是本校优秀的法律专业教师。要熟悉本专业和相关课程,既具有比较高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并且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备赛工作付出辛苦劳动。第二类是法律实务界的专家。如为准备文书制作大赛和模拟法庭大赛,就可以邀请法院的法官和检察院检察官的加入;准备法律辩论赛,可以邀请律师加入;准备法律事务处理竞赛,可以邀请法官、律师以及人民调解员加入,这样就可以优化指导教师的结构,以利于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更加精准的指导。第三类就是辅导员。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之中,最为熟悉、最为依赖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加入指导团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纪律意识和团体观念,可以更好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障备赛顺利高效进行。此外,在组建指导团队时还要尽可能将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组合在一起,使得丰富经验与创新精神互相碰撞、互相弥补,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同时,为了鼓励各位指导教师能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备赛工作,学校管理者应事先出台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竞赛的工作和最终的比赛成绩纳入教师日常及年终考核,并且在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予以适当的优待,营造“能者多劳更多得”的良好氛围,培养“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优良传统。
(三)搭建校内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一是要推行“以赛代考”的教学管理制度,把综合性事项进行分解,每门核心技能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一场赛事,由任课教师提出初步设想,学生策划组织并实施,通过小组竞赛、班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都能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提升。二是要多举办校级比赛,选拔出优秀学生组成参赛队伍,而后进行大量的集中训练,代表学校参加校外大赛。
(四)大胆走出校门,积累比赛经验
要在高手林立的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经验至关重要。而经验的积累,闭门造车肯定不行。所以,除了组织参与校内的比赛,还要更多地走出校门,或者主动与同类兄弟院校搞交流赛,在切磋中共同提高,积极地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在胜利中增强信心,在失利中吸取教训。如果确实感觉准备不足,组队观摩一些重大赛事也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经验的办法。
(五)理性总结经验,提升育人水平
参赛不是目的,优秀的参赛成绩也不是参赛的唯一目的。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通过参赛,从中發现法律类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及在日常教学中,存在哪些不适应现代法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地方,进而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大胆改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开课计划,科学配置教材,科学开展校企合作,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法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小丽,阎伟红,姜旭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2]张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3).
[3]尹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西京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J].求知导刊,2016(1).
[4]左云鹤.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建设分析[J].法制博览,2018(12).
【作者简介】
郑志锋,男,汉族,河南偃师人,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