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务管理工作主要面向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实施管理。本文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并阐述“互联网+”背景下打造智慧教务的方式,以期能在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020-03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教务管理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其中涉及的工作内容,集中指向于学校平时教学与办学工作。因为“互联网+”理念日益受到关注,以及其背后的信息技术的推广,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在内容与方法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1]。基于“互联网+”背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载体,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体系,以此带动高校办学工作体系的健全,是非常有必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滞后
教务管理工作在学校各部门中起到纽带衔接作用,它对各部门的工作进度有重要影响。同传统管理方式比较,“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如人工成本更低、管理工作效率更高等[2]。目前,一些高校管理者却没能充分重视这些方面,对“互联网+”漠视,使其对高职院校办学带来的潜在益处得不到体现。同时在思想方面重视不够,实际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执行中受到局限。再者,院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又更倾向于独立工作方式,未能达到信息管理与数据的统一,这让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二)教务管理和实际工作的衔接松散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建立与维护教务管理系统,高职院校更多采取外包或者校内自主设计的形式,其中外包形式比较常见,它以网络公司专业技术手段为依托。但实际上无论采取何種方法,后期具体负责教务管理的人员都没能有效参与[3]。与此同时,教务管理系统自身在结构方面的特点也比较复杂,致使设计成果与最初设想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教务管理系统和实际工作的衔接松散,执行力低。
(三)教务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
最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教务工作领域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有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必然会造成“互联网+”背景下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系统功能受限[4]。首先,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务管理时,普遍关注人才常规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信息素养方面的考查明显滞后,这与新时代的新要求不契合。其次,高职院校教务工作管理者没有明确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最后,学校本身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比较薄弱,无法吸引有技术、懂管理的信息管理人员,从而导致教务信息管理人才匮乏。
(四)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得不到后续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关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发展思考中,网络品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系统建设水平、系统运行速度都有较高要求,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建设和维护。然而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务信息化系统时,有受到明显的后续资金投入失衡问题。
系统建设的顺利推动受到限制,如院校由于受资金投入水平的限制,无法及时更新升级系统网络,致使网络运行处在高负荷状态之下,系统各项功能的顺利发挥受到影响。这也是院校数据信息储存与管理的安全风险控制的缺口,值得引起重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明确需求
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的持续推广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普遍开始关注人才素质的升级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应提出一些前沿的教育观念,更好落实学生信息化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及“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服务作用得到彰显,因为教学工作改革的推进,教务管理工作形态与工作方法的改革同样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背景下能优化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内容较为烦琐且涉及面广。管理人员一方面应做好日常教学统筹管理工作,科学安排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应提供包括教师考核、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优化方案。传统教务管理较为滞后,给管理者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因管理手段弱化,教务管理效率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有可能出现因工作失误,造成结果偏差。事实证明,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不良问题的出现,对教务工作环境将产生进一步优化的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务管理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
如今,社会环境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强的包容性与依赖性,教育领域同样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所更新,要更加关注本校信息化建设程度,并据此分析院校办学实力及优化可能性。其中,教务管理工作作为院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将对院校管理水平产生关键影响。为此,高职院校针对自身具体的教务管理工作,应使之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其信息化体系建设,这无论对教务工作还是对院校整体发展,都是难得的机遇。
三、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教务
(一)智慧教务的顶层规划
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教务,前提条件便是智慧教务的顶层规划,增加教务管理工作投入力度。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作用尤为突出,它影响着各项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首先应在观念上对“智慧教务”予以充分重视,有效传达改革理念,大力增强教务管理系统执行力度。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参考教学管理工作实情,合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致力于长远发展考虑,明确顶层设计的科学方向,并据此保证系统建设方案的完善。在此之后,高职院校则要加强资金投入,并保证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使各项工作能落实得到保障。
(二)智慧教务的明晰设计
1.设计要点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其核心。因此,院校一定要把相应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得更加清晰,从而使系统功能得以进一步优化,促进执行力度的提升[5]。为此,首先应使设计者形成新颖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吸纳国内外较为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考虑学校教务管理实情,明确其设计理念与方案;其次,应要求设计者在对系统进行开发时,全面深入了解本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实施标准。可以考虑让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直接投入设计工作,加强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交流。并据此实现信息系统的优化,让以系统为中心的各项功能得以顺利实现,并切实考虑实际教务工作需求,给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再者,在进行“智慧教务”的设计时,设计者应合理预判未来信息技术的演变趋向,基于一定的前瞻性视野对系统进行设计,从而让教务管理系统有更强的外部环境适应力,同时做好系统的深入分析,避免可能出现的漏洞,也是前瞻性视野的一部分,这对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具有一定作用[6]。
2.设计细节
高職院校智慧教务的清晰设计,在设计细节方面包括下述多项内容。
(1)基本的网络结构。如可以采取B/S结构,应用Hibernate达到数据源收集与整理的效果,并且借助Struts2框架,完成任务调度、页面跳转要求等。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智慧教务”基本网络结构中包括系统管理、系统控制、应用端、数据处理等相应的模块。在其应用端的设计方面,要注意有包括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本身等共同参与这一情况。
(2)基于基本网络结构的教学计划子系统。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课程信息安排、教学计划设计、实验室项目确定、各学期的开课计划等。在这里面,课程信息的安排重点强调,各专业教师借助本智慧系统达到课程信息录入、课程信息修改的要求,并能够随时查询必要信息、去除冗余信息,从而借助系统达到课程信息安排的要求。在实验室“项目确定”方面,本校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院校具体的实验管理人员直接进入智慧教务的录入、查询以及实时修改环节,使各项功能有了比较具体的指向,而在教学计划设计方面,本校同样注意到一线教师的作用,使之有机会借助该系统达到各专业、各年级教学计划所设计、查询的设置要求。
(3)基本网络结构的教学资源子系统。应重点满足教学管理者录入教师与学生信息、录入教学场地信息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在后续要有查询和统计等功能的跟随。
(4)网络选课。关于网络选课子系统,同样是智慧教务所必须的,重点指向是选课处理、课程确认、课程调剂、信息查询等。
(5)课表编排。这一子系统中,设计的要点是达到基本信息设置要求,保证课表编排与教学任务相协调,并同时拥有查询等功能。
(6)学籍管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有报名注册、档案管理、学籍变化、毕业手续处理等,这是智慧教务的优势所在。
(7)成绩管理。在成绩管理子系统中,包括成绩的录入、查询、登记等,均可以得到“互联网+”的支持,并且在信息设置、处理以及成绩的具体分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8)实践教学管理。对高职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其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方面,在这方面,智慧教务系统亦有优越的表现。它具有将学生基本信息填入、基本课程设计、校企结合设计等功能,并且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得到充分说明。
(9)系统管理。关于本部分子系统的设计,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有数据备份、参数设置、用户管理与维护等,并且按照系统的需求,再考虑到系统的具体应用环境,可利用数据对象结构化的形式,使不同对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构建形成优化的系统模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务的辅助力量
1.传统管理观念的改革
高职院校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尤其要注意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在高职院校教务系统优化体系之内,管理者的作用不言而喻,管理者自身专业素质如何在效率与质量方面会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造成的决定性影响[7]。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管理者自身及其团队素质建设方面的工作,以招聘与培训为努力方向。在这两方面做出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优化与创新,从而更加全面地带动相关管理者专业素质的优化,让管理者能够更为合理地借助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操作与升级,满足院校的各项办学活动。首先,高职院校应保证人员招聘过程对智慧教务的倾向,据此合理调整招聘计划,重视应聘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素养,从而为学校教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与“智慧化”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其次,高职院校亦应做好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入高素质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工作,促进管理者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务信息化与智慧化方法,让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规范要求,减少因人为失误带来的潜在风险。第三,高职院校还应基于传统管理观念改革,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责任管理体制,从而使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责任意识清晰化。
2.系统配套设施的构建
系统配套设施的构建是“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智慧教务的环境要求。为了让教务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一定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使配套设施及时引入,由此确保系统中各个结构、各项功能的品质,保证系统在运行时的效率,给院校各项办学、管理、教学等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具体操作中,网络系统建设的强化是首要任务。以提升网络运行速度为核心的工作,有益于实现教务管理工作从宏观到细节的高效性。院校及时做好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是计算机配置角度辅助教务系统的必要做法,它可以减少出现系统故障的可能性。
3.信息安全体系的完善
为了使“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符合智慧化的要求,院校还需要做好信息安全体系的完善工作。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务智慧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难免会导致系统面临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比较常见的数据信息遗失或者泄露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在考虑谋划“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智慧教务时,应建立足够强大的安全保护体系支持,在系统中增加安全保护装置,并开展定期的系统功能安全检测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做好教务管理数据信息的备份。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务系统处在更加良好的运行环境中,有效化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良风险。再者,高职院校还需要以系统运行的潜在风险为目标,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预处方案,在有风险、故障等情况出现时,管理者能够率先做出响应,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直至将其消弭于无形。
四、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教务管理在高职院校平时办学及教学工作中,均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它可以确保各类办学与教学活动顺畅地安排与组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克服挑战、发现机遇,构建智慧型教务管理工作体系,从而让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具体内容得以高效和高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韩臻.“互联网+”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7).
[2]宋小娇.基于“互联网+”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8(10).
[3]桂文龙,王宏伟等.高职院校教务协同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
[4]张璐,郭琳等.“互联网+”助力京津冀继续医学教育协同发展的设想[J].继续教育,2018(5).
[5]李为为,王玉琼.基于ASP.NET的网站系统研究——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
[6]王国鑫,王瑞锋.“互联网+”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8(2).
[7]李占军.“互联网+”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
【作者简介】
曾群(1970~)女,汉族,福建罗源人。职称:助理研究员,职务: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教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