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痴”朱祖希

2019-09-10 07:22:44王剑英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52期
关键词:北京城古都四合院

王剑英

2019年10月16日,第71届法兰克福书展开展首日,《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英文版海外首发仪式隆重举行,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盛会上,作者朱祖希向世界讲述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此前,该书中文版入围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中国好书”。

朱祖希是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年81岁。他还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身份——北京历史地理学“巨擘”侯仁之的学生。和老师一样,朱祖希也爱北京成“痴”,将一生都献给了这座城市。

是谁哺育了北京城

城市文明的起源与河流、水系密不可分,北京城几千年生生不息,是谁哺育了它?这个问题直到20多年前才有人明确回答——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而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正是朱祖希。

1996年4月,朱祖希在《北京晚报·百家言》栏目上连续发表了5篇题为“北京的母亲河”的文章,用自己几十年为北京城寻根溯源的研究所得,为永定河证明身份。在其新书中,他亦用独立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北京城正是在‘北京湾’这个摇篮里,吮吸了‘母亲河’所供给的甘甜乳汁。没有永定河,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朱祖希说。

发表观点要言之有据

侯仁之的教导和学者风骨给了朱祖希极大的滋养。

“我们学地理的,既要在书斋里查阅文献资料,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实实在在地探究。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理研究才会是承前启后、脚踏实地的。”侯仁之的这句话让朱祖希铭记至今。

多年前,北京曾流传一个观点:北京内墙城墙的西北方向(西直门附近)缺了一个角,是过去的统治者重视风水布局故意为之。

朱祖希以翔实的历史史料、考古发掘的证明等互相印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明洪武元年,明军北上攻下元大都,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守城,修建城墙时在该处遇到一大片水域(后来的太平湖)。若将其围进城墙内,工程太大。由于军情紧急,他们决定将其让到城墙之外,因此就缺了一个角。

“后来考古工作者在那一片挖出了很多家具、玛瑙围棋子等,说明当时填埋很仓促,徐达也不可能请风水先生看完之后再来砌城墙,没那个时间!西直门修地铁的时候,挖到地下12米,我特意去看了,那里有很厚的淤泥,有湖泊才会有淤泥。”朱祖希说,“做学问发表观点,一定要言之有据。”

保卫四合院

1955年,17岁的朱祖希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用一根竹扁担挑着行李,从浙江一个小县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北京。

走出前门火车站时,一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和雄浑厚实的城墙出现在面前,他全身的血液似乎在那一瞬间凝固了——这是当时的正阳门城楼和城墙送给这位小伙子的“见面礼”,北京的古老、雄伟、厚重深深地震撼了朱祖希。

朱祖希的北大第一课便是听侯仁之讲北京,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一堂课。从此,“北京”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进了他的心田。他用此后的人生不断地探索这座城市,将自己和它紧密相连。

他最喜歡串胡同、逛四合院,那是北京城的血脉和细胞,也是有着地道京味儿的地方。周末,他带上几个馒头、一小份咸菜,背上水壶,一出门就是一整天。

他跑遍了北京的几千条胡同,甚至哪个胡同的厕所在哪里,都能迅速说出来。

“茶儿胡同、醋章胡同、油坊胡同……柴米油盐酱醋茶,北京都有胡同名;最雅的叫百花深处,最俗的叫屎壳郎。钱市胡同是以前金融交易的地方,为了防范抢劫,最窄处只有40多厘米……”他不断探索着这座城市的秘密,这为他带来知识,也带来乐趣。

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越来越少,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和四合院。朱祖希感叹:“这是挽狂澜于既倒啊!”

积淀的知识转化为学术成果,他笔耕不辍,其著作《古都北京》《园林北京》均获北京优秀科普作品最佳读物奖,《北京的水资源: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获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北京是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愿古都北京的文明之光,永远绽放它的光华。”朱祖希说。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北京城古都四合院
古都掠影
北京纪事(2024年4期)2024-03-28 09:19:47
古都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34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10
“漂”来的北京城
穿越时空游古都
北京城里蒙山松
当代音乐(2018年11期)2018-06-30 14:43:16
四合院下的宝藏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