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树叶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防治虫害的研究

2019-09-10 23:44张德馨程瑜于雪洁王宇赵璐
种子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虫害防治

张德馨 程瑜 于雪洁 王宇 赵璐

摘   要:探究苦楝树叶提取物杀灭蚜虫的效果,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苦楝树叶中得到有效成分——苦楝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成分并定量,观察蚜虫对苦楝树提取物的拒食性。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对苦楝素的拒食率高达90%,苦楝叶成分有明显杀灭蚜虫的作用,为以苦楝素为主要成分的高效、低毒、无公害和低残留农药代用品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苦楝;苦楝素;提取分离;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158-01       中图分类号: TQ450.21       文献标志码: B

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是楝属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驱虫的良药,在我国古代常被用来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

苦楝素(Toosendanin)是从楝属植物苦楝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为呋喃三萜类化合物[1,2],结构式如图1所示,是楝科植物中制备植物源农药的主要原料,对各种鳞翅目幼虫[3]防治方面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为使虫忌避、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触杀等作用。

1   化学成分

对苦楝中39种成分进行分析,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正十六烷酸(34.9%)、植醇(17.82%)、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9.9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5.21%)等,是挥发油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苦楝叶中,正十六烷酸的含量最高[4]。苦楝叶挥发油的成分含量高的成分不多,但很复杂,各种成分具体的抑菌作用需进一步测定。

苦楝中含有一个重要成分——苦楝素。苦楝素(toosen-danin)是我国学者发现的一种属于楝属植物的降四环三萜化合物。于1980年,舒国欣等[5]重新修订了苦楝素的结构,同时发现这种化合物总是存在有两个互变异构体,其化学式是C30H38O11,分子量为574.63。

2   试验过程

2.1   主要试验仪器与药品

GFN-14电动微型粉碎机;精密电子秤;SXT-06型索氏提取器;101-型电热干燥箱;722P型紫外分光光度计;HH-2数显电子恒温水浴锅;高效液相色谱仪。原料与药品:新鲜采摘的苦楝树叶;甲醇;95%乙醇;乙酸乙酯。

2.2   索氏提取法提取苦楝叶的有效成分

索氏提取法能节省时间和溶剂,提高提取效率。孙小娟[6]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苦楝素优化条件为:7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3 h,50 mL乙酸乙酯萃取18 h, 最高提取率达1.587%。

将采集的苦楝叶洗净浸泡8 min,除去叶表杂质,自然晾干,粉碎机粉碎1 min,取20 g粉碎的苦楝叶粉末样品置于上下密封的滤纸筒中,放入250 mL的索氏提取器,以7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液固比15 mL/g、精密量取70%乙醇溶液300 mL。往索氏提取器中加70%乙醇,剩余液体加入圆底烧瓶中,对样品充分浸泡4 h,80 ℃加热回流3 h。回流后抽滤,旋转蒸发至20 mL,50 mL乙酸乙酯萃取18 h,将萃取液水浴蒸干得膏状苦楝素粗品0.64 g,用甲醇定容残渣于50 mL容量瓶得样品制备液,放于冰箱中待用。

2.3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显色法定量分析苦楝素

配制10%稀硫酸,用于溶解0.745 g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得显色液。用甲醇将苦楝素粗品定容至50 mL,移取3 mL,加入1 mL显色剂,放置30 min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12 nm处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计算苦楝素的提取率:X=(1.92×A×50×10-3/3 W)×100%。式中:X为苦楝素的提取率%;A为吸光度;W为所称取的试样质量(绝干试样)。

测得11月份苦楝树叶中苦楝素的最高提取率为0.200 756 8%,猜测随着季节变化,叶中苦楝素的含量降低。

2.4   苦楝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精密吸取苦楝素(0.51 mg/mL)甲醇标准溶液5 μL、10 μL、15 μL、20 μL、25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重复测定3次,以进样体积(μL)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建立回归方程:y=69.732x﹣11.395,R2=0.999 1。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进样量10 μL,测定样品溶液峰面积,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样品溶液中苦楝素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条件如下:色谱柱:VP-ODS 150×4.6 mm;柱温:30 ℃;流动相:甲醇一水,体积分数(60∶40),经抽滤后使用;流速:1.0 mL/min;UV检测波长:215 nm;进样分析时间:20 min;洗柱时间:5 min。

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

2.5   蚜虫毒叶片饲喂法对苦楝提取物的拒食性研究

试验组:将300只蚜虫分为10组,每组取30只个体形态相似的蚜虫,用桃树叶做成直径为4 cm的圆形叶碟,两面均匀涂抹约2 mL分离试验的试液做成夹毒叶片,饲喂饥饿12 h的蚜蟲,重复3次,每12 h更换新鲜的夹毒叶片。逐日观察记载死亡数,计算校正死亡率。

对照组:另取30只蚜虫放入相同条件的饲养室中,用桃树叶做成直径为4 cm的圆形叶碟,两面均匀涂抹2 mL清水做成无毒叶片。用无毒叶片饲喂饥饿12 h的蚜虫,重复3次,每12 h更换新鲜的无毒叶片。逐日观察记载死亡数,计算校正死亡率[7]。

校正死亡率(%)=试验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00%

拒食率=对照组取食叶面积-处理组取食叶面积/对照组取食叶面积×100%

试验测得死亡率在96%以上,拒食率约为97.4%。

3   应用前景

随着绿色农业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性杀虫剂因其低毒、无残留的特点,在害虫综合治理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汪文陆、赵善欢、张兴等[8]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苦楝根皮、树皮和果实中分离出多种四环三萜类杀虫有效成分。研究发现,这些成分对菜青虫和亚洲玉米螟均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是由于使用化学农药而中毒,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使众多害虫产生了较强抗药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生态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无公害农药,苦楝在解决部分生态问题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 1 ] 钟炽昌,谢晶曦,陈淑凤,等.川楝素的化学结构[J].化学学报,1975,3(1):35-47.

[ 2 ] 赵善欢,张兴.植物性物质川楝素的研究概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8(2):57-67.

[ 3 ] 汪文陆,王义,赵善欢.苦楝果实中某些化学成分及其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J].昆虫学报,1994,37(1):20-24.

[ 4 ] 张峰,李艳明,原玲芳,等.苦楝叶中挥发油成分及抑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27):13097-13098.

[ 5 ] 舒国欣,梁晓天.关于川楝素的化学结构的修正[J].化学学报,1980,38(2):196-198.

[ 6 ] 孙小娟.天然苦楝素中苦楝素提取方法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 7 ] 刘国庆.半夏和苦楝汁液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初报[J].江西植保,2004(3).

[ 8 ] 汪文陆,赵善歡,韩玖,等.苦楝中有几种杀虫有效成分对菜青虫和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4):359-364.

猜你喜欢
虫害防治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浅谈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天然草场鼠虫害防治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项
乡村无人机喷药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