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绘神州

2019-09-10 23:36:16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九鼎制图绘制

景志刚

没有什么比地图更能直观反映人们对大地的认知,指引人们利用土地、探索世界的实践,影响文明的发展。直到今天,打开电子地图和导航,依然是我们初到陌生之地的必备功课之一。

经纬之上,横跨神州万里,山川湖泊、城池村落尽收眼底;咫尺之间,纵贯世事千年,成王败寇、盛衰兴亡跃然纸上。中华地图历史源远流长,书写着东方民族成长的轨迹、华夏文明进步的篇章。

画地成图:江山万里入寸纸

古代的地图又称舆图。“舆”的本意是车的底座,用来承载物体,故有“天为盖,地为舆”之说。

早在原始时期,先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将周边的山岭、沟涧、河流、森林等,按位置和分布画于石壁,形成最早的地图。黄帝时代已有“史皇作图”的传说,相传4600年前涿鹿大战,黄帝使用大臣史皇所绘“地形物象之图”,擒杀蚩尤于冀州之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史载大禹平治水土,划天下为九州,令工匠将各地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在鼎上铸造九州山川、草木、鸟兽、道路、物产等,史称九鼎图。秦灭东周,九鼎不知所踪,但九鼎图案流传下来,后称山海图。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据说便是对九鼎图的注脚和说明。

自商周开始,地图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生产建设甚至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诗经》云:“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描述周王循图巡狩祭祀的场景。周公建洛邑,专程赴涧水、瀍水之滨踏勘,绘制地图献给周成王,以确定王城的选址,据说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用图。

西周官制中,专设多名掌管或使用地图的官员:“司书掌邦之六典……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小司徒之职……地讼以图正之”“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

运筹帷幄:图中自有百万兵

“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地图自出现之日起,便与战争如影随形。绘制、查看与运用地图,历来便是将帅的基本功。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过是将地图上早已演练纯熟的战法投入到实战而已。

春秋战国,战事频繁。齐国名相管仲曾详细论述地图的军事功能:“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提出建议:“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

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资源,还是国家版图的象征。在著名的“完璧归赵”典故里,秦昭王为得到和氏璧,愿以15座城池交换,“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即打开地图指出具体位置。而荆柯刺秦王时,为骗取信任,“献燕之督亢之地图”,也是表示燕国愿将督亢之地献于秦国,“图穷而匕首见”,功败垂成,遗恨千古。

秦灭六国,楚汉相争,地图扮演着重要角色。始皇帝一统天下,将缴获和收集的六国图籍,集中存放于咸阳,划郡县、修长城、建直道、凿运河,都离不开地图的支撑。而刘邦大军攻克咸阳后,萧何不取金银财宝,却忙于接管府库中的图籍资料,使刘邦能够全面了解各地地形地势,为夺取天下创造了条件。

制图六体: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两汉到魏晋,经济、科技达到新高峰,地图的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政治方面,朝廷分封诸王时,先由御史呈舆地图,再由皇帝指定封国范围和名称;经济方面,官府在地图上记录租税、户口等数据,以确定各地赋税标准;法律方面,官员依据前人绘制的地图,解决相邻郡县之间困扰多年的边界纠纷;军事方面,但逢平定叛乱、开疆拓土、屯垦戍边,各类军用地图均功不可没。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汉魏时期的地图绘制已达较高水平。20世纪70年代,当考古学家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破碎帛片中复原出2100多年前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时,后人无不感叹当时地图符号之精巧、颜色搭配之鲜明、要素图层之清晰……

三国归晋,四海一统,晋人裴秀集前朝之大成,创设“制图六体”理论:“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提出将比例尺、彼此方位、道路远近、相对高程、坡度起伏、实地与图距换算等,作为制图六大原则,奠定了中华传统地图学的基石。裴秀以其“制图六体”理论,及所绘制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十八篇》,影响后世长达1400余年,被誉为中华古代最杰出的地图学家。

名家璀璨:四海可归舆地图

自唐宋到明清,在“制图六体”理论指导下,地图技术发展迅速,涌现一批伟大的地图学家和作品,文明之辉,灿若星河。

贾耽与《海内华夷图》。唐德宗贞元年間,宰相贾耽编制完成《海内华夷图》,采用“一寸折百里”比例尺(约合1:15万),图幅“广三丈,纵三丈三尺”,面积近50方丈,地域范围横跨大唐版图及外域,并首创“古地名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之法,分别标注古今地名,为后世一直沿用至今。

沈括与《守令图》。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几经周折,耗费12年心血,于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完成,定名《守令图》。全套地图20幅,包括全国大小总图和18路分图,其中“大图一轴”高一点二丈、宽一丈。《守令图》的绘制方法,被沈括详录于其成名之作《梦溪笔谈》。

朱思本与《舆地图》。元代道士朱思本,游历全国各地,花费10余年时间,核对前人旧图,纠正制图错误,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出一幅长宽各7尺、精度空前的《舆地图》。后经明代罗洪先缩绘、增补,并改为分幅图册,以《广舆图》之名大量刊印、流传后世。

郑和与《郑和航海图》。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受成祖朱棣派遣,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游历3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留下众多地图资料。其后整理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又名《郑和航海图》,采用对景法、以长卷形式记载了“超级舰队”的辉煌航程。

明末清初,随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脚步,西方先进的经纬度制图法传入东方。清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首次采用天文和三角测量法,开实测经纬度地图之先河;乾隆年间增编的《乾隆内府地图》,补充新疆、西藏实测数据,面积扩大一倍。其后,《皇朝一统舆地全图》《清朝地理图》《大清一统舆图》等相继问世,中华地图再次登上新的历史高峰。

“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每一幅图卷,烙印着一个民族奋斗的足迹;每一个图符,跳动着一个时代前进的脉搏。冀望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经纬纵横的神州大地上,绘制出更加壮丽的世纪蓝图。(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猜你喜欢
九鼎制图绘制
Art on coffee cups
九鼎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8期)2022-09-09 08:44:04
九鼎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3:36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28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放学后
童话世界(2018年17期)2018-07-30 01:52:02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