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著名外交家、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首任会长柯华于1月1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柯华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中,他曾占了5个“第一”:第一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第一任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司长、第一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第一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第一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同时他还先后出任中国驻加纳大使、中国驻英国大使。他还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全过程,并亲眼见证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神圣时刻。
投身革命
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1935年,柯华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同年,他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柯华积极参加燕大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此后,柯华毅然告别了燕京大学,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到了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时任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接见了他,并关照他说,为了革命及家人的安全,可改个名字。柯华应道:“改一半行吗?”回答:“可以。”他从可字受到启发,随口说道,木加可做姓吧,至于名字就叫中华的华吧。就这样,柯华的名字产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1938年,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十四年的浴血抗战终于胜利了,延安人民沸腾了。当时柯华正在延安西北局负责宣传工作。
得到周总理亲切教诲
1954年底,柯华出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开始了近40年的外交生涯,1955年初,周恩来就找他单独谈话。这次谈话,使他终生难忘。
1955年初,印度驻中国大使小尼赫鲁向礼宾司要周总理的电话号码,说要直接同周總理通话。礼宾司初遇此事,经商议,婉言谢绝对方并表示可以转达,但对方执意不肯。无奈,他们只好将此事报告总理办公室,总理办公室同意礼宾司的处理意见。但总理知道此事后很不高兴,把柯华叫到办公室,查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情况后,周总理告诉柯华:“毛主席很重视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我曾经跟印度驻华大使讲过,他有事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周总理强调说:“外交无小事,遇事多请示。不像你原先当市委书记,那是一方诸侯,权力大得很,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而外交上每件小事都疏忽不得,都关乎国家大事。”
参与香港回归谈判
1978年9月,柯华任中国驻英大使,1982年夏回国参加收回香港问题讨论会,返回英国后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和英国政府当局,了解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的反应和英国政府的政策。
同年7月12日,在中国驻英大使馆内,柯华宴请撒切尔夫人,在就宴前他们开始了香港问题的谈话。此次谈话,柯华了解了撒切尔夫人的基本意见:三个条约仍有效;不谈主权问题;香港至少应由英国继续管理30至50年。离开时,撒切尔夫人对柯华说:“希望还有机会跟您谈。”
7月24日,香港总督尤德及其前任总督麦理浩来到中国驻英大使馆,又与柯华展开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结果却话不投机。最后,当他们问柯华不撤怎么办时,柯华笑答:“这也好办。你们不是出兵马岛了吗?那里距离英国本土9000多海里,中途无法补给,飞机只能空中加油,但你们还不是去了吗?而香港距离英国只有8000海里,沿途补给方便,你们不妨也试一试。”二人一下子愣住了,等回过神来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对中国,只能谈判。”
每次谈到这里,柯老满面春风、洋溢自信笑着说:“每一个外交战士都更盼望着祖国的强盛。国家的力量强大了,我们说话也就有了力量。”
1983年,柯华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从此告别了他的外交生涯。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88年,柯华成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至1995年离休。(摘自《名人传记》 陈特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