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晓红 杨婷婷 张海生 王军 李方舟
摘 要:大豆是我国主要经济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但现阶段在大豆生产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侵袭,特别是近两年点蜂缘蝽为害猖獗,导致大豆产量和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或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大豆的种植生长,随之也将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大豆田间点蜂缘蝽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点蜂缘蝽;大豆;为害症状;防治方法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111-01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志码: B
1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又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受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国对于进口大豆的依赖性提高,导致国内市场不佳,可以说进口食品已经严重地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进入,更让国人忧心忡忡。进口大豆的进入,不仅影响了我国大豆市场,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农业农村部针对这些状况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2018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66.7万hm2。从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入手,提高大豆产量,所以大豆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如果在现有的大豆种植面积上再受到病虫害的威胁,那么我国的大豆产量将会大幅下降,这无疑给进口大豆又打開了市场。
2 山西大豆种植现状
山西的大豆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hm2,单产一般为2 400 kg/hm2左右。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大豆生产的病虫害不断发生,尤其是近两年,害虫点蜂缘蝽的危害逐渐加重,造成大豆严重减产,有些豆田甚至绝收[1],其在山西南部表现尤为严重。关于点蜂缘蝽,我国大部分大豆产区曾受到危害,但是由于为害程度有限,对相关研究和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少。针对2018年山西大豆大面积受到其严重危害的现状,就现有的研究结果和防治经验,对点蜂缘蝽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为更多需要防治点蜂缘蝽的种植户提供依据。
3 点蜂缘蝽的形态特征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别名白条蜂缘蝽、豆缘蝽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等省[2]。点蜂缘蝽的主要寄主是豆类,也会为害其他谷物。但近年来在山西多地发现其为害猖獗,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成。
点蜂缘蝽为卵生害虫,卵长约1.3 mm、宽约1 mm,半椭圆形,附着面呈弧状;其若虫1~4龄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成虫体长15~17 mm、宽3.6~4.5 mm,狭长,黄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呈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呈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及胸侧板具许多不规则的黑色颗粒,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鳞片,后缘有2个弯曲,侧角呈刺状。腹部侧接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胫节中段色浅,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腹面具4个较长的刺和几个小齿,基部内侧无凸起,后足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
4 点蜂缘蝽的发生规律
卵多散产于叶背、嫩茎和叶柄上,少数2枚在一起,每雌虫产卵21~49枚,其繁殖力极强,在孵化过程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对其控制,将大大降低虫害发生。其成虫和若虫极活跃,但对气温敏感,早、晚温度低时稍迟钝,这是灭虫的最好时机。点蜂缘蝽一年大致繁殖3代,从每年5月开始,孵化、羽化到成虫历经2个月时间;其每代的繁殖,一代和另一代是穿插进行的,每个成虫从5月开始陆续产卵,一直延续到11月入冬。掌握其生长规律,对其施以必要的防控,对生产将带来极大的帮助。其成虫于10月下旬以后便陆续进入越冬状态,一般躲在枯枝落叶、褐杂草丛中越冬[3]。
5 点蜂缘蝽的田间为害症状
点蜂缘蝽成虫和若虫吸食叶片、嫩梢及果实汁液,引起刺吸点以上叶脉变黑,叶肉组织颜色变暗枯死,易形成畸形果。其成虫为害尤为严重。在大豆开花结实时,正值点蜂缘蝽羽化为成虫的高峰期,往往群集为害,每平方米可达数十只, 造成大豆的蕾、花凋落,生育期延长,果荚形成瘪粒、瘪荚,严重时全株瘪荚,颗粒无收。成虫有翅,飞行似蜂类,行动敏捷,不易捕捉。由于点蜂缘蝽具有刺吸汁液和飞行的生活方式,同时可以传播病毒和其他病害,危害的产区往往多种病害同时发生,如花叶病毒病、斑枯病、斑疹病等,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绝收。2018年由于其危害,植株上有荚无籽的情况大量出现,直接影响大豆产量;还造成大面积大豆成熟期落叶差、贪青等症状,给后期收获、脱粒带来诸多不便[4]。
6 点蜂缘蝽的防治方法
点蜂缘蝽的防治主要有两个途径,分别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6.1 农业防治
根据其越冬习性,合理轮作,冬前深耕,冬季结合积肥,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铲去杂草,及时堆沤或焚烧,减少地面成虫越冬的场所,翌年虫量将大幅度降低。
6.2 药剂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是目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效果较好的一种杀虫剂,属于广谱、中毒、低残留型药剂。根据点蜂缘蝽的生活习性、具有传播其他病害的特点,不需要单独防治,可结合其他害虫进行兼治。预防点蜂缘蝽发生,应该在大豆开花前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30 mL/667 m2,兑水20 kg用弥雾机喷雾,或用2 000~2 500倍液均匀喷雾。在大豆开花期、开花盛期、鼓粒期,更应该做好防范工作,因会直接影响后期结荚成活率。应根据当地虫发量的变化,再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1~2次,剂量同上或略有增加。
另一类防治刺吸类害虫的有效药剂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其具有渗透性强、触杀、内吸作用,药物通过植株吸收,害虫吸汁后中毒身亡或直接触药身亡。其用量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或20~30 g/667 m2兑水20 kg用弥雾机喷雾,喷药次数和时间同 2.5%溴氰菊酯乳油。如果将二者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消灭虫害[5]。
根据点蜂缘蝽的生活习性,其早晚低温时活动迟缓,所以尽量选择其反应迟钝时施药,这样防治效果会更好。如果遇高温天气,点蜂缘蝽会躲于豆叶背面,所以喷药时选择喷药方向尤为重要。
总之,应掌握好点蜂缘蝽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及时做好防治工作,以提高对点蜂缘蝽及其他病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 1 ] 谢皓,陈立军,韩俊,等.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的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J].大豆科技,2016(6):11-13.
[ 2 ] 李洪娜.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8(19):44.
[ 3 ] 贾慧春.菜豆点蜂缘蝽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园艺,2008(7):30.
[ 4 ] 张雷.大豆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4(12):21-23,28.
[ 5 ] 李志.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12):38.
(收稿日期:2019-01-07)